第309章 最美鄉村(一)(第1/2 頁)
第二天,黃雅萍坐著王天祥的白色小汽車去他的家鄉進行鄉村旅遊參觀考察。
車子一離開賓館,天不作美,竟下起了雨來。黃雅萍看著天祥開啟了刮雨器,心想一出縣城,車一打滑,陷入泥裡,難到路上,這可咋辦呀?“天祥,這天下起了雨來,今天路上可能不大好走吧?”黃雅萍經歷過暴雨剛剛過去,山風夾著土腥味從河邊吹來,泥濘路上牲口的蹄窩裡都注滿了積水。天祥聽後哈哈大笑了起來,“這你就放寬心吧!你說的那是過去吧,對著呢,過去村裡的路,坑坑窪窪,一下雨就是水泥路,是全縣有名的南泥灣(爛泥彎)。那些年不是流行著這樣的話嗎?說我村是‘圪塔墚村南泥灣,下雨走路打竄竄,泥巴陷到腳頸頸,人們有鞋不敢穿。’現在村村道路都硬化了,下雪都不怕,直到家家門口,暢通無阻。縣電視臺記者還給我們村編了幾句順口溜,我這就說給你,‘兩條大街五道巷,四通八達路面光。人行道兒三米寬,村莊整潔心舒坦。給水排水設施全,不為積水打圈圈,晚上路燈亮又明,如同白天人出行。’”
王天祥停了一下繼續說道:“我們的圪塔墚村,聽我爸爸說從他記得,十年九旱,貧窮落後,村裡的年輕小夥有的都娶不上婆姨,閨女都嫁到了外村。我的村是典型的“地無三尺平”,人常說,“寧要山下八分田,不要山上二畝地。”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代又一代的圪塔墚人學習大寨人,發揚愚公移山的革命加拼命精神,戰天鬥地,平坡治溝,打壩淤地,修造人工梯田。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我們村又開始了恢復生態的探索。黨和政府領導我們首先從轉變發展方式開始,後來明確提出了退耕還林的二十字方針,這就是‘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畜,林木主導,強農富民’。引導我們走出了一條‘精耕細作’科學種田之路。特別是退耕還林以後,社員(村民)非常重視淤地壩的修建和維護。我們提出的口號是:‘寧種一畝溝,不種十畝坡。’‘打壩如修倉,攔泥如積糧,村有百畝壩,再旱也不怕。’新修的淤地壩深受廣大農村群眾歡迎,被形象地稱為豐產增收的‘集寶盆’,只要有淤地壩的地方必定是一片綠意盈盈的良田美景。”
這二十幾年來,王天祥一直擔任村兩委會的領導,他對黃雅萍講起村裡的變化來如數家珍。
天祥對雅萍講了,她走後這三十年來,延安兒女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實施“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克服了重重的困難,阻力和壓力,經過多年奮鬥最終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進步的偉大創舉。這才使得陝北不但天變藍了,水變清了,山變綠了,而且糧食增產,畜牧業的收入增加了,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了。退耕還林以後,開發了眾多的溝道。現在形成了生態林戴帽、乾鮮果纏腰,小梯田報山腳的荒山分層綠化模式。把過去的石山土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天祥滿懷豪情地對黃雅萍說:“我們村實行廣就業,工資制、福利化模式,企業為集體所有,全村大小有十多家村辦企業。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以美麗產業為支柱,以美麗環境為載體,以美麗文化為抓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發展集體經濟,共同富裕之路,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過去,連批判文章都不敢唸的王天祥,現在講起話來,頭頭是道,侃侃而談。黃雅萍笑了,“有什麼好笑的?難道我說的有假嗎?到了你自己看吧。”“我聽著你該不會是在給我背臺詞吧?怎麼一當起村幹部來就成了油嘴滑舌了呢?”
黃雅萍說罷,就看著窗外的世界。怎麼汽車外面的景緻和南方相差不了多少,一座座翠綠連綿的山峰,已經找不到昔日的塵土飛揚的黃土高坡了。黃雅萍欣喜地讚譽道:“陝北山川大地已由黃的基色變成了綠的基色,這是一個帶有革命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