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2/4 頁)
有現代的雅緻,舉目望去,毫不眩目。這裡的夏秋季節,雖然白天氣溫高,可一到了晚上,還要蓋上一層厚厚的被子,才能度過那“早穿皮襖午穿紗”的夜晚。抬頭仰望天空,萬里碧空如水洗,讓世間的萬物都有一種潔淨、亮麗的清純,就連農舍裡升起的裊裊炊煙,也因為天空潔淨而不願散開來,生怕一旦擴散開,就會汙染了大自然的聖潔,只是呈螺旋狀緩緩升起。
離塔里木河不遠的五一農場機關辦公大樓在陽光的照射下,發黃的牆體顯得挺拔、偉岸。正面最上方的牆體上,“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大幅行書體標語口號用水泥凝固在上面,一看便知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建築物。雖然樓房只有兩層,而且樓基是用磚塊牆體卻是用土坯建造的,可這在當時的塔里木河沿岸各農場裡,已經算是比較好的辦公樓了。儘管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狂風、沙塵暴和冰雹摧殘擊打,仍顯現出挺拔的雄姿。樓頂上,那一行用鐵皮剪好後焊在鋼筋架上的行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五一農場”十二個大字不僅十分耀眼,而且很有氣勢。
以五一農場機關辦公大樓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輻射四周的小鎮。別看小鎮的規模並不大,人口也不算多,更沒有霓虹燈光的閃爍、高樓大廈的矗立、車水馬龍的川流、人來人往的不息,可它卻是五一農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了。雖然小鎮上每天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也沒走出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的人生之路,就像探險者踏入漫漫的旅途,一路多有坎坷,也有意外的驚喜。這旅途,或崎嶇荊棘、溝壑叢生,或坦平舒緩、從容順當,或狂風暴雨、飛沙走石,或風和日麗、綠樹成蔭,沿途的風景和過往的符號都成了他們擦肩而過的記憶;他們用腳步丈量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淺淺,歪歪扭扭地足印,而腳下的路還在不斷地伸向遠方,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前行,再前行。
翻開歷史的扉頁可以看到,這裡原本是沒有人煙的地方,一支軍隊集體轉業後首先來到這裡,化劍為犁,掘穴為房,身許塞外,建設邊疆,建起了五一農場。
於是,這裡便有了人,有了路,有了田地,有了村莊。
再後來,從都市到鄉村,從工人到農民,從一般商賈到風流才子,從一飯難求的貧窮饑民到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女,從社會遊民到勞改分子……他們陸陸續續來到這裡,為原本十分荒涼的小鎮帶來了生機,賦予了靈氣。這些人在為自己拓展生存空間、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為那一方曾經是荒蠻的土地注入了生動和靈魂。曾經生活在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也好,大漠長煙的塞上孤城也罷,也或是來自機器歡唱的城市,還是來自五穀飄香的農村,是幹部工人農民軍人商人或者是犯過錯誤來到這裡接受勞動改造的勞改犯甚至是妓女,總之,他們從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身份來到這裡,經過組織批准,或是經過“勞動改造”新生後,他們的身份都一樣,變成農墾職工了。即使是妓女,來到這片荒蠻的土地上,也沒人用歧視的眼光看待她們了。因為在這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上,男多女少的現實,讓那些正處在青壯年時期的男人們,不會過多地挑剔她們過去的所作所為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才將亙古荒原變成萬頃良田,正是這些人,才將不毛之地變成林果飄香,才有了人進沙退的奇蹟,才有了歷史的沉澱與恆久的氣韻。這些人,也如他們生活的小鎮一樣,或溫婉,或豪邁,或肅穆,或狂放……這些性格透過遺傳基因流進他們後代的血脈裡,呈現的是某種跳動和不安。因為繼承了父輩們吃苦耐勞的基因,繼承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這一代青年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生命軌跡就似乎定格在這片綠洲上,他們的青春芳華,就奉獻在這片熱土上。儘管他們之中許許多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