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先進(第1/2 頁)
“落後和先進……”黃宗炎從一旁擱在田埂上的揹簍裡翻出筆墨紙硯,一邊說道:“輔明之前也說過這個問題……仔細說說。”
侯俊鋮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彎腰從田裡攥了一把土:“鷓鴣先生應該知道,紅營在治下的村寨,農田耕種之法和其他地方通行的耕種之法不太一樣,好比永寧當地,基本實行的是代田法和區田法。”
“所謂代田法,是因為土地肥力耗竭之時,需要進行休耕,於是將一畝土地分成六份,三份挖成深一尺、寬一尺的溝,另外三份則為寬一尺的壟,溝壟間隔排列,春播之時將種播於溝中,壟上不播種,發苗之後,則將壟邊雜草除去、翻鬆泥土,將壟土埋蓋溝中苗根,到了夏天壟土削平而苗根已深。”
“到了第二年,則壟溝調轉過來,溝變為壟、壟變為溝,如此往復,就不必將整片土地完全休耕,將大範圍休耕變成小範圍休耕,休耕期內依舊可以耕種,而且因為土地經常翻動、土質鬆軟,耕地時鐵犁入土較深,有利於精耕細作,行代田法之後,永寧當地每畝土地收穫可比以前多近十鬥以上。”
“在代田法之上,紅營還在推行區田法,分溝狀區田和窩狀區田,溝狀區田便是將長十八丈﹐寬四丈八尺的一畝土地﹐橫分十八丈為十五町。町寬一丈五分﹐長四丈八尺。町與町間有寬一尺五寸的行道。每町又豎挖深一尺﹑寬一尺﹑長一丈五分的溝﹐作物即點播在溝內。
“而窩狀區田是在土地上按等距離挖方形或圓形的坑,坑的大小﹑深淺﹑方圓﹑距離﹐隨作物不同而異,作物即點播在坑內,這兩種區田法正好適應平原和山地兩種地形。”
“區田法的特點嘛,總結起來就是作區深耕、點播密植、溲種重肥、精耕細作,深耕密植全苗重肥,這八個字,可以說是農耕增產的基礎了,只要想豐收增產,基本就離不開這八個字,永寧縣自實行區田法之後,畝產至今已是連翻兩番以上。”
“但這區田法和代田法是什麼新的東西嗎?並不是啊,區田法發明自東漢,代田法更早,乃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就發明了,可為什麼自漢代至今,幾千年的歷史了,這兩種耕種之法卻始終沒有大規模的運用起來呢?即便是當年漢武帝以朝廷的力量大力推廣代田法,最終也失敗了呢?”
“因為代田法對畜力和農具是有較高的要求的,在耕種期間需要不停的翻土挖溝和建壟,普通小農之家,壯勞力不過兩三人而已,耕牛幾乎不可能養得起,即便是一般的地主官紳家中,能有兩三隻耕牛就已經了不得了,更別說許多農戶還在使用木製農具,完全經不住翻土建壟的損耗。”
“區田法就更麻煩了,僅作區,一畝地就要耗費三到四日的時間,管理起來也很麻煩,需要時刻有人盯著區田割除雜草,而且最關鍵的是,區田法需要耗費大量的肥料,每畝總用‘美肥’便達到兩千公斤以上,莫說是一般小農了,就算是官紳地主家裡,全家的牲畜把肚子拉穿了恐怕都湊不起這麼多肥料。”
“所以這代田法和區田法,歷來便只能在屯田和救災屯墾之時臨時使用,卻無法推廣開來,歸根結底,就是自耕自種的小農根本不可能承擔起代田法和區田法所需消耗的資源和時間成本!”
侯俊鋮指了指自己:“紅營是怎麼做的呢?我們幹掉了地主,將大量分散的田地集中起來重新規劃,收繳、採買的鐵器生鐵近四成打造成了農具免費發給百姓,四海商號引入良種、牲畜,合作社搞集中養殖場、集中制肥,以工分的形式發動各村的百姓聯耕,大量的工作隊在田間地頭宣傳和指導,還有農忙時期軍隊下鄉協助生產。”
“說白了,我們是將原本小農分散的、無組織、自耕自種的生產模式,改變為了集中的、從上到下協調一致規劃完整的生產模式,鷓鴣先生是親身經歷過紅營的發展的,您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