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大漢西楚勢力範圍 > 第37章 登基大典準備(1)

第37章 登基大典準備(1)(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行屍走肉:我在末世賣軍火當老六後主劉禪:從救關羽開始大夏鎮遠侯我都皇叔了,叫劉備聲大哥怎麼了大秦:我說我不當宰相,扶蘇非要封我為王!當火影與崩鐵碰撞,期待這個故事動盪的大元貞觀六年遇見三歲小公主明末風雲:漢王重徵天下三國:開局娶了大喬影視反派:從流金楊柯開始斬神:開局五靈威力變成鐵拳虎精靈:超能覺醒,兩百倍努力成王來自羅馬的異夢超神:穿越者日記,開局打飛劉闖征服者在清朝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綜穿之所願皆安改嫁你愛的小將,我退婚你哭什麼裝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

在秦國的咸陽城中,宮城和皇城部分的建築工程已接近尾聲,而靠近宮城的許多坊區也已經完工,可以容納目前朝廷中的大小官員和皇室成員居住。

根據各位史官的推算,現在是黃帝紀年2613年,禮部也已經確定了“開皇”作為新皇登基的年號。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經過群臣的三請三辭,劉胥最終決定順應天意和民意,準備登上皇帝寶座,正式開啟屬於他的王朝時代。

與此同時,咸陽城正加速進行後續建設工作。各國的邀請函已經發出,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漢國,由太子劉焉親自前往長安,向現任大漢皇帝劉據說明情況並理清雙方的關係。

此外,劉胥的皇帝冕冠和冕服,以及皇后、太子、百官、嬪妃、宗室子弟、諸侯等各級人員的禮服也都在緊鑼密鼓地製作之中。

其中最為複雜的當屬劉胥的冕冠與冕服了。冕冠,作為古代帝王在莊重場合佩戴的禮帽,其獨特之處在於上方裝飾著旒。旒的數量以及玉珠的多少都依據禮儀的重要性和等級的高低而有所區別。

冕服,則是與冕冠相匹配的服飾,通常為玄衣而裳,上面繡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章紋。這些精緻的紋飾各自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例如日、月、星辰象徵著照耀,山形象徵著穩健,龍形象徵著變化等等。

皇帝的冕冠通常設有十二旒(即十二排),由珍貴的玉製成,整體色調以黑色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個小孔,用於穿插玉笄,以便將冕冠與髮髻牢固地拴結在一起。同時,在絲帶的兩側耳部位置,還垂下兩顆璀璨的珠玉,名為“允耳”。它們並不會塞入耳朵內部,而是懸掛在耳旁,起到提醒戴冠者切勿輕信讒言的作用。

此外,皇帝的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構成,上下皆繪有精美的章紋。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一系列華麗的配飾,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且威嚴的冕服。

十二章服是中國古代帝王的專用服飾,上面裝飾有十二種紋樣,每一種紋樣都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共同構成了帝王服飾的象徵體系。以下是十二章紋的具體象徵意義: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和天空,象徵帝王的統治如同日月星辰一樣,照耀萬物,普照天下。

山:象徵帝王的穩重和鎮定,以及國家的穩固和不可動搖。

龍:中華民族的象徵,代表皇權神授和帝王的威嚴。

華蟲:包括花和雉鳥,象徵美好和文采飛揚。

宗彝:宗廟用的祭祀器具,代表對祖先的祭祀和對宗教禮儀的重視。

藻:指水藻,象徵清潔和純潔。

火:象徵光明和智慧,代表文明和啟蒙。

粉米:指白米和粉食,象徵國家的富饒和百姓的豐衣足食。

黼:斧頭形狀,象徵決策果斷和權力的執行。

黻:亞形,代表辨別是非和背惡向善的決心。

這些紋章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品,它們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於宇宙觀和王權神授的獨特理解,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治國理念的深入哲學思考。在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帝王的衣著不再僅僅是遮體之物,而是成為了宇宙秩序、哲學思想和神聖權威的直接體現。每一個細節都被精心設計,從圖案到色彩,無不彰顯著皇權的威嚴與莊重。

接下來讓我們聚焦於皇后的禮服。皇后的禮服被稱為廟服,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為尊貴的一種。廟服採用紺上皂下的深衣制服裝,衣領袖緣以絛裝飾,並配以精美的假結、步搖、簪珥等首飾,盡顯皇家風範。而皇后的朝服則以蠶衣為主,蠶衣也是深衣制,但顏色更為清新淡雅,為縹絹上下,緣以絛。

皇后的服飾同樣體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的場合需要穿著不同的服飾。例

目錄
四合院這個瞎子有異能朕讓你監軍,你反手滅了六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