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部分(第3/5 頁)
朝政,當即走到:“皇上,遼軍勢大,不可硬憾鋒芒,臣認為不如遷都金陵,舉國以避。”
馮拯複議道:“金陵乃王氣之地,自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歷東吳、東晉、劉宋、齊、梁、陳、南唐七朝,依山傍水,虎踞龍盤,更有石頭城之堅、長江水之險,諒他遼人縱控甲百萬亦難渡之。”
他是王欽若的門生,自然站在恩師一邊。
僉署樞密院事(副參謀總長)陳堯叟冷笑道:“哼,長江天險?但凡建都金陵的王朝除劉宋、齊、梁交相更替外,東吳、東晉、陳、南唐皆為北方所滅,王大人立主遷都金陵,莫非要本朝重蹈覆轍,亡於契丹之手麼!”
馮拯反問道:“依陳樞密之見,當遷都何處啊。”
陳堯叟慨然道:“若要保我大宋江山,自當遷往成都。成都四塞之國,天府之都,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利在於守,川中民生富饒,以長江源頭之富為其京畿供應,以綿竹、劍們之險為其京門鎖鑰,北出可囊括四海,盡收關隴之地,北控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蠻夷,東向則併吞八荒,援固利州、巴州、達州,李白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遼狗除非肋生雙翅,否則休想……”
“哈哈哈,陳大人出生成都,想為家鄉謀福,所以才這麼說得吧。蜀道難?哼,君不見蜀漢滅於西晉,後蜀亡於本朝,區區川西蜀道,何足道哉!”
王欽若冷哼一聲,針鋒相對的道:“皇上明鑑,江南向為魚米之鄉,王羲之曾說:‘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北連江淮,南控湖海,盡得資源地利,況在四方之中,便於漕運,普天之下哪還有比這更好的建都之所。”
“東吳建都金陵,不過區區五十一年;劉宋建都金陵,不過四代八帝五十九年;南齊建都金陵,不過三代七帝二十三年;梁代五十五年,僅傳三代四帝;陳朝首尾凡三十三年,只三代五帝。哈哈哈,歷朝歷代凡建都於此,皆國祚短暫,金陵王氣當真可見一斑吶。”
“笑話,蜀漢在成都不也只傳二帝歷四十二年,孟知祥所建後蜀,同樣二帝命卻更短,充其量僅四十年爾,遷往成都豈不也……”
“南京偏安一隅,不利復圖中原。”
“哼哼,成都何嘗不是守中求穩。”
“漢高祖劉邦自蜀中發兵,終一統天下,成兩漢五百年基業。”
“那是項羽用人不明,以章邯,司馬欣、董翳幾個廢物守住川口,豈可與遼國虎狼之師同日而語!”……
幾個人唇槍舌戰,當堂大吵起來,好像認定除了遷都再沒有其他法子似的。
真宗皇帝見這架勢心中漸趨慌亂,連忙說道:“王愛卿、陳愛卿,遷都……”
“皇上!”
左側一白髮老者抖擻精神應聲而出,氣貫丹田、聲震屋瓦地道:“臣寇準以為,遷都避禍萬萬不可,還請陛下三思!”
“臣趙德芳複議,遼人妄起兵禍,犯我邊關,天朝當以大軍驅之!”
第三章 朝議風雲
大軍驅之!
真宗皇帝一呆,滿朝文武亦是一呆。
“宰相大人,之前的朝會你莫非不在。”
“為了抵擋西夏、大理、吐蕃、高麗四國之兵,中央禁軍已被抽調殆盡,難道要調御林軍去往邊疆麼。”
“御林軍不過三萬,如何是契丹虎狼之師的對手。”
王欽若、陳堯叟一齊發難,剛才還爭執不休的兩派人將矛頭一齊指向了寇準(八賢王德高望重,他們不敢指責)寇準昂然道:“邊軍雖敗,尚有殘部遺留,加以歸攏可得兵兩萬餘,駐紮三關口的楊家軍未受大損,尚有三萬之數……”
王欽若搶著道:“那也不過八萬之數,焉能抵擋遼國百萬大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