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2/3 頁)
園。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隨著華夏的統一,四川的茶樹栽培、製作技術及飲用習俗,逐漸向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區傳播。
到了大魏,茶的產量漸多。茶葉已開始商品化。人們開始注意精工採制以提高質量,上等茶更成為當時的貢品。
而大魏崇尚佛教,隨著佛教的興盛,茶又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相當一部分名茶皆是佛教、道教勝地。
而關於茶的飲法,古時的人用茶最早是從咀嚼茶樹的鮮葉,然後逐漸發展成吃熟茶,即生煮羹飲。
後來有人將採來的茶做成餅,曬乾、烘乾,茶葉經過初步加工,有著深厚的青草味,便有了蒸青製茶,再透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降低茶葉的苦澀味。
而此時的大魏,類於商嬌前世所知的北魏時期,市上所售之茶,多為武夷巖茶、蒙頂茶、普洱茶等,均為團餅,吃茶時,配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亦可作藥用。因產地均為西南滇蜀居多,故茶行每年會在年後組織商隊遠赴西南採購新茶。
陳氏商行之所以可以成為茶行的翹楚,一來是因為現在這個時空,茶業還未大規模興起;
二是皆在於陳子巖打通了遠赴西南的所有關卡,成功繞開了與大魏並立的宋朝,將滇蜀之茶運迴天都,並將蜀地的上等蒙頂茶進貢入宮。
據聞,當朝皇帝品過茶後,親口下旨,將其列為貢茶,令其年年進貢。
所以,陳氏商行名聲大噪,各茶行亦唯其馬首是瞻。
有了這些知識,商嬌在茶鋪上,看管事們接待客人、議價時,便多了一層瞭解,不再茫然,不知所措,漸漸也能聽出一些門道來。
在東鋪待了十日之後,商嬌又分別在西、北二鋪上待了數日。
起初,二鋪管事安管事、郭管事見她不僅是上面派來的&ldo;監工&rdo;,更是一個女人,多多少少感覺有些心裡不舒服,對她都十分冷淡。
但商嬌卻不以為忤,在鋪子裡無論打雜還是給大家端茶送水,均無怨言,也毫不叫苦。遇上不懂之事,也是虛心請教。甚至若鋪子上主顧較多,管事與工人接待不過之時,她還能幫忙打個下手,應個聲答個話……
這多多少少,都令大家對她女子的身份有些淡化,反而對她的人品與能力有了些改觀。
一月之後,當商嬌再次回到茶行總部的時候,安思予需要她處理公事之時,有了調研瞭解的她,心裡已經有了底氣,做起事來也得心應手了許多。
陳子巖也發現了這一點。
自從商嬌下鋪見習一個月回來後,陳子巖明顯覺得自己的事情輕鬆了許多。
每天,商嬌都會是第一個應卯的人。應完卯後,她便會在處事間,將桌椅打理乾淨,筆墨紙硯備好,給他煮好茶放在桌上,待他來時,茶溫正好入口;
他昨日沒有審閱完的公文,商嬌會按輕重緩急分別擺放,一些處理過的公文也被她建了檔案,一一歸檔,待他需要查閱時,便是一目瞭然;
若他需要下達什麼命令,只要交待給她,她總能領會他的要義,並在不長的時間內擬好,拿給他過目,小作修改後即可示下;
他的行程和安排,她也會細心記好,到時便會提醒他……
如此這般,一個月後,但凡商嬌有事外出,或休沐之時,陳子巖覺得自己竟會心神不定,總覺得像是少了點什麼,哪裡都不得勁。
而與他有相同感覺的,還有商行的各位管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