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去通縣(第1/2 頁)
1978年12月26日這天,有52名中青年學者登上了飛機。
他們是從當年名報名參加留學生選拔考試的人中遴選出來的,第一批向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派出的留學生。
周衛國也有幸參加了這次考核,不過他並不想出去。
這一批的人才幾乎都成為國家的棟樑,而後來的留學人員就一言難盡了。
周衛國胡思亂想著,搖了搖頭,周衛國繼續寫道。
“1978年,對於中國的大學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經歷了多年的困境和挫折,國家開始了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希望能夠培養出更多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
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呢?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充滿活力的大學。這種活力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的討論和講座,還應當體現在校園文化和學生活動上。學生應該有能力和自由去組織各種社團、舉辦各種活動,這不僅可以鍛鍊他們的領導能力,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大學的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質疑和挑戰傳統的知識,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讓校園成為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場所。
其次,我們需要一個跨學科研究的大學。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跨學科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學應當鼓勵不同學科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和合作,探索跨學科的問題和專案。這樣的研究環境不僅可以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可以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再次,我們需要一個注重實踐的大學。大學的教育不僅應當注重理論的學習,還應當注重實踐的操作。學生應當有機會參與到實際的專案中,透過實踐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大學的課程設定應當注重實用性和應用性,讓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呼,終於完事兒了。
寫完這個,他又馬不停蹄的把在周家村建立大型養豬場的必要性和種種好處都寫了出來。
這個是給他二姨夫林瀚的,主要是水泥,石灰,紅磚等物資太難弄了。
沒辦法,周衛國最後只能想到這個當著領導的親戚了。
“養豬?”
林瀚露出詫異的表情,看著周衛國所列舉的建築材料,再看看他畫的那張草圖。
“你知道要蓋一所紅磚房子需要多少錢嗎?”
“你這一次就100頭起,是不是有點太冒險了?”
周衛國聽著林瀚的問話有點不以為然,100頭才到哪?我可是奔著上千頭豬去的。
為了能要到所需的物資,周衛國只好又給林瀚從頭講了一遍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最後,周衛國總結道,
“二姨夫,目前來說在通縣養豬是最合適的了。以後交通發達了可以去河北或者更遠的地方建立養殖基地。”
“現在是錢有,人有,就是沒有建設所用的水泥,紅磚等,我這不求到您這了嗎。”
林瀚思考片刻,給周衛國寫了一封信交給他。
“衛國,物資這事兒我還不太好插手,通縣的縣長是我的老部下李衛東,你拿著寫封信去找他。”
“把你剛才的話在原封不動的給他說一遍,也許物資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周衛國沒辦法,只好拿上信和夏洛先去周家村。
緊趕慢趕,兩人騎車腳踏車終於是在終於趕到了村裡。
剛進村子,周衛國就看見表叔周大山正陪著穿中山裝的一行人,往村東頭走去。
周衛國覺得可能會和養豬場有關,大聲喊道。
“表叔,我來了!”
周大山一見周衛國,就像看到了救星一樣。
“衛國,你可來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