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埃塞克斯伯爵對女王的影響力一如他在公眾中受歡迎那麼大,到1590年代達到最大程度。他成了「倫敦人的摯愛」。他只要騎馬穿行於街上,就會受到民眾的熱情歡呼崇拜。他一路走過,人們紛紛脫帽致意。他也風度翩翩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回應著人們的熱情,並謙卑地彎腰致意。這是英國人至今崇尚的貴族騎士的榜樣。弗朗西斯絕對不是出於妒忌,而是關心地提醒他說,要謹言慎行,不可太過張揚。如果這顆新星的光芒,令女王黯然失色的話,那就會大禍臨頭。女王與其民眾都不喜歡有太多的
競爭力。沒有人會允許別人取代他們仍然熱愛著的「伊莉莎白女王陛下」。弗朗西斯能看到這種危險的存在,但埃塞克斯卻不管不顧地自得其樂,沒有意識到絆腳石已在不遠處出現。
當這位年輕伯爵在民眾中的形象得到進一步提高時,國務大臣家族的敵意也明顯增強了。塞西爾家族與三個「才子嬌娃」之間的鴻溝,一年比一年擴大。老國務大臣現在開始極力培養自己的親生兒子羅伯特·塞西爾,希望他能子承父業。如果老國務大臣能做到的話,那他絕對不會讓伊莉莎白的後代搶佔自己的位置。
國務大臣心裡非常清楚,一旦培根加年輕伯爵的這個小集團掌控了政府權力,那他和他的兒子就會遭到出局的下場。當然,只要伊莉莎白女王還有一口氣,他就是安全的。但年輕人的野心已不在此,他們的觸角已經伸向以後的日子。於是,老國務大臣死撐著不讓這個小集團得到權力,以保證自己那儘管脆弱但卻聰明的兒子擔任要職。
培根曾被抨擊拋棄國務大臣的圈子,參與到年輕伯爵的小團體中,以實現自己的宏圖抱負。培根的這種行為被認為是很不光彩的行為。其實,王室裡有很多人都想那麼做。在過去的日子裡,他們並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只能依靠某個人的地位,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當大悲劇發生之後,培根承認自己所以與埃塞克斯伯爵站在一起,一是認為伯爵是國家需要的棟樑之材,二是可以更有效地完成他的使命,以報效國家。
1593年,埃塞克斯伯爵對女王的影響力達到頂峰。但他還想要更大的影響力。這時,埃塞克斯伯爵決定幫助弗朗西斯獲得一個政府裡的要職,這是弗朗西斯早就應該得到的。他看中了大法官的位置,如果不行,首席大律師也可以。但從1595年寫給伯爵的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開始,弗朗西斯對取得一個政府裡的職位,並不十分熱心。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他在國家事務上,「更適合拿本書,而不是親身參與」。
埃塞克斯伯爵直接請求女王,但時機選得太壞了。弗朗西斯剛在國會辯論給王室提供特殊輔助金時給女王一個下馬威。為了懲罰弗朗西斯,她拒絕見他。而沒有覲見女王的人,在所有國務事情上都沒有位置,他的事情因此被擱置下來,只好等弟弟再次幫他陳詞。
但埃塞克斯伯爵沒有立即重提弗朗西斯擔任要職之事,因為,伊莉莎白那段時間極其敏感。國會有個叫彼得·溫特沃斯的議員,提議由下議院起草一份議案,迫使女王宣佈自己的下一任繼承人。伊莉莎白對這個提議十分惱怒。於是,她借別的理由大發雷霆,把這個議員送到塔樓裡囚禁,命令把他關押至死。她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手下所有大臣包括自己的兩個兒子都知道,關於繼承人的話題,不許進一步討論下去。
弗朗西斯的仕途變得越來越不好走了。他知道如何才能取悅女王,不過,他更知道要保持一個完整人格需要付出多大代價。他在兩者之間苦苦掙扎,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這一切使得歷史學者們認為,他心存巨大野心,但同時又在王室裡逢迎作戲,逆來順受。
埃塞克斯伯爵為弗朗西斯爭取大法官一職,伊莉莎白一直不表態。在彼奇所寫的《回憶錄》中,我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