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2/2 頁)
現的一種地方和中央的關係狀況:中央強大,萬國來朝,四海昇平;中央闇弱,四海沸騰,割據稱雄。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時期,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首設節度使,賦予其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當時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其中北方諸道權力集中的更為顯著,經常一人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而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然而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中央,職官任免出於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朔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朔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中央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後代史家把這種局面統名之為&ldo;藩鎮割據&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