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高考落榜後,林就一直呆在家裡。對林來說,連最低錄取分數線也上不了,見到鄉親父老實在有愧。
林家裡並不富裕,能夠上高中,和父母每天的起早摸黑分不開。到縣城讀書,而且還要住宿,是一筆不少的開銷。農民的錢,多是從田地來,自己的地還不夠,要多種那些致富有方卻又不喜歡種田家庭的田地。林的鄉下有一個規矩,種別人的那份田地,只要納夠國家規定的公購糧即可,剩下的,自己看著辦吧。這當然要感謝大漢帝國給了農民寬鬆的土地政策。
林家裡多種的是小叔和大伯家的責任田。林的大伯,本來是個資歷頗深的農民,能夠卸下重量不輕的犁耙,歸功於兩個沒有讀完初中就到省城打工的女兒。林的小叔,還沒學會駕牛的時候,跟著別人到外面做建築工,後來大著膽子接了一個工程,結果賺了好幾萬塊,所以乾脆不學使牛了。這年頭,有個不錯的經濟來源,誰還願意耕那些吃力不討好的田。
於是,林家裡就擁有六七畝田地。六七畝田,不多,但對林家裡來說,絕對不算少。除了老爸外,林是家裡唯一的男人,林下面還有三個妹妹。每到秋天,看著爸媽和妹妹忙著收割的樣子,林心裡便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林自然更是竭盡所能。農忙,是沒有人會偷懶的,你少做一些,家人就會辛苦很多。
作為大哥的大伯,雖不喜歡耕田,亦時而幫上一把。一樣地幹活,林總覺得大伯倆口子比父母悠閒許多。沒有生活負擔去做一件事,實在是輕鬆得很,這大概是電視上播放的那些名門子弟、公子哥兒“流落”到做下人的地步,還照樣其樂無窮的原因吧!因為他們沒有柴米油鹽之慮,做些下人的工作不過是作為一種鍛鍊罷了。窮苦百姓是不需要這種鍛鍊的,因為他們從小到大都在體驗著生活。
收割的日子,林通常是少言寡語,累得不想說話,晚上一衝完涼就睡——明天還得好好幹。秋收,其實那有你們文人墨客所說的充滿喜悅、充滿詩情畫意呢?林想。
在林的印象中,家鄉從未試過大旱大澇,所以只要肯付出,上天都不會太虧待那一帶的農民。每年,除了納公購糧外,林能算出家裡稻穀的總量。林的父母會把糧食賣掉一半,得錢2500元左右;餘下的一半,用於食用和餵養牲畜。這樣,賣糧和養幾頭豬所得的,便是林四兄妹讀書的最大經濟來源。
可以說,讀上高中,是林值得慶幸之事。林是村裡第一個去縣城念高中的人。村民之所以不讓自己的孩子上高一級的學府,歸根到底是窮。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尚且要他們疲於奔命,何況是讀高中考大學?林有時想:要是中國的農民不用負擔孩子的教育開支,脫貧一定不成問題。
有機會讀高中,本該為父母爭點面子才對。可是,現在,林想到自己的分數心裡就不禁嘆息。走在村裡,林分明感到許多異樣的目光,有惋惜,有同情,有安慰,有鄙視,還有慶幸。無論何種眼神,都讓林看了心裡難受。以後很長一段時間,林都賴在家裡反省。
考不上大學,其實是林意料中事。自上高二,林便有厭學情緒,林也搞不懂那是因為自己開始變得有思想抑或是懶惰造成,反正拿起書本,很難專心聽講,腦子裡想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鄰班有個女孩真好看,不知有沒有機會結識?明天要買飯票了,向一傑借多少錢好?怎麼這麼久還不放學?要是我老婆頭一胎生女,該如何是好?要是我考上大學,父母有錢供我讀書嗎?……
林曾強迫自己集中精神聽課,可惜不到十分鐘,又天馬行空起來。怎麼我的自制力如此的差?林問自己。
一節課下來,林總有一種負罪感,父母辛辛苦苦賺錢供自已讀書,而自己卻不好好努力。
林開始寫信聯絡初中的同學,希望透過同學找份工作。本想打電話的,可惜摸盡褲袋,亦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