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2 頁)
5
2001年7月訪問美國時,我來到彼得位於波士頓家中小住數日。我們的話題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佩克。彼得關於父親的記憶,是和佩克連在一起的。客廳牆上,懸掛著兩幅肖像,它們便是佩克1936年第一次訪問中國時創作的。後來佩克將它們送給克里斯多福,克里斯多福又將它們送給了彼得。
彼得珍愛它們,每日與它們相對。
在出版彼得專著的中譯本時,彼得為我提供過幾張佩克在中國的照片。一張上面,佩克和克里斯多福酒後鑽桌子;另一張上面,1948年夏天佩克在北平庭院裡光著膀子寫作。他所寫的就是《時代的兩種型別》。
牆上的肖像,相簿裡的老照片,還有父親留下的日記本、剪報、車票,一切與父輩們有關的物件,彼得都細心收藏著。後輩們在上面閱讀著父輩們的中國記憶,它們也不斷地誘發著後輩們關於中國的想像。難怪寫小說的彼得,會對那個遙遠的東方國度情有獨鍾,願意費多年之力撰寫一本書,把父親,佩克,一個個在中國生活過、工作過的美國記者的故事,一一描述出來。
歷史常常這樣延續著。
1943-1949年第44節 延安的天空(1)
1
1942年年初的一天,中國共產黨駐重慶辦事處來了一群外國記者,他們集體採訪了留守這裡的中共負責人董必武。那個為他們熟知的領導人周恩來,目前在延安參加那裡正在展開的整風運動。
這幾位記者中有美國《紐約時報》的阿特金森,代表美聯社和《曼徹斯特導報》的斯坦,《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時代》雜誌的愛潑斯坦,代表合眾社和英國《泰晤士報》的福爾曼等。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