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雙尾蠍製作秸稈棉(第2/2 頁)
,最後上秤一秤,三十斤秸稈出了二十斤的秸稈纖維。
做出的秸稈纖維纖維長度普遍在三到六厘米,和麻紗的纖維長度差不多,這種小麥杆纖維後世人來說有些粗糙,一般要加入棉或者化纖之中混紡成纖維線使用,可是在這年頭已經算是很柔軟的材料了,完全不需要這麼複雜的處理,孫新叫兩個莊客將這個麥杆纖維放在一起捶打,很快這些乾燥的麥稈纖維便糾纏在一起變成了一坨坨棉絮一般的樣子。
陶宗旺一摸那柔軟的纖維絮便驚喜道:“莊主,好東西呀。摸起來比麻紗還要柔軟一些,只要找幾個婆娘用紡車紡一紡就可以當做麻線往外賣,織成麻布也行,便是直接錘打成這樣子也就可以當做冬衣的填充物了。咱們生產這東西的成本是多少?”
“一斤兩三文。”
眾人聞言都是眼前一亮,這可比市面上賣蘆花的價錢還要低,只要買上五六斤就足以填充一件挺保暖的衣服了,哪怕是登州城裡的窮人花上小半個月的工錢也能買得起。
鄒淵嘖嘖讚歎:“咱們一畝地上每年總能產出六七百斤的麥稈,若是都照這般做去那豈不是成了聚寶盆了?”
孫新在後世用這個方法生產麥稈纖維,因為後世棉花的成本太低了,再加上生產麥杆纖維的工業廢料的處理成本,導致麥杆纖維在後世市面上完全沒有競爭力。卻沒想到到這年頭這麥稈纖維的開發成本居然比紡紗還要低。
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用強鹼去燒過的麥稈纖維比起麻紗還要柔軟,既然經過強鹼這一步也就不用挑什麼原材料了。而且也不需要花錢處理廢水。
解寶和李直這邊結束之後,孫新又帶著大家去看了看解珍和鄒潤的研究成果。今天孫新帶眾莊頭來看的,還不止這一項麥杆棉的製作技術。
這小半個月時間內,鄒潤和解珍都在溫室之中忙活著。
和種溫室蔬菜需要透光玻璃不同,種植食用菌並不需要陽光,只要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和溫溼度就可以了,所以在這年頭想要種出食用菌也是有可能的。
兩人使用的菌種是從登雲山上採集下來的野生菌種,成活率並不高,但是半個月的時間也讓解珍和侄兒兩人成功在麥稈菌包上種出了孫家莊的第一批人工培育菌。
因為培育的菌種是在登雲山上,採到什麼就用什麼,所以這一批培育出來的蘑菇居然是後世賣價甚高的雞油菌。這東西在登雲山上產量最高,至於後市主要種植的香菇和雙孢菇,那都是南方才有的野生菌,在這年代孫新想找都找不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