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發生:政府把不該交的領域交給社會來承擔(任由市場本身透過自發的價值規律調節),在該由社會來承擔的領域卻不交;在該到位的地方不到位,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則肆意出現,致使社會矛盾變得更加尖銳對立,反而削弱國家治理能力。其次,國家與社會關係並非此消彼長,而可能呈現“雙強”關係。從J市國家與社會關係發展的實踐來看,進入二次創業階段,J市轉入到以地方政府為導向的制度變遷過程,這一時期J市的現代行政科層體制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政府職能有了顯著的擴張,“強政府性”和“強國家性”色彩較濃,但地方社會也並沒有因此凋敝,相反呈現豐富多彩的面貌。J市社會力量的出現正是現代國家構建本身的成果,透過地方國家的作用,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在積極介入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充分尊重和調動社會的各種資源,培育社會生長,而社會能夠保持相對獨立性,發育起來的社會組織(如商會、行會)具有自我發育和自我服務的能力,雖然這一階段的成就和活動主要集中和反映在經濟領域。目前,中國的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應進入第二階段,即社會成員在繼續發展和完善自身的同時,逐步進入“公域”,參與和影響國家的決策,並起到對國家與政府的監督平衡作用,雙方力量同時並存、互補增益,政府透過與日益壯大的公民社會機制的不斷互動更接,形成了一個結構緊密、環節眾多、相互間能進行“反思性監控”的治理形態,而國家構建將在這一互動過程中不斷發展。
第四,中國現代國家構建的終極目標應是建立憲政國家。西歐現代國家構建的歷程表明,行政國家與憲政國家是同步構建。在西歐,隨著經濟的發展,致使賦稅徵集、司法裁判、軍事力量、關稅設立等許可權逐漸收歸中央政府的職能範圍,逐步集權化的君主透過擴大官員隊伍,健全了中央到地方的組織系統,統一的政治科層機構逐漸成長起來並得以強化。與此同時,國家建立了保證經濟活動與公共事務有序進行的法律體系,發展出了一套憲政的國家理論。
中國作為後發國家,行政國家與憲政國家構建並不同步,中國發展道路的複合性表明,必須以建立一個現代行政國家和健全政治實體為先決條件。然而,中國的現代國家構建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行政職能的擴張問題,而且涉及政治、社會和經濟體制的方方面面;它不但意味著要使行政組織系統自身合理化,還要擔負為社會其他領域確定執行規則、奠定製度基礎的職責。當政府擁有了一整套高度制度化的體系作為支撐時,走向憲政國家將成為中國現代國家構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賀東航,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大國策》叢書。
txt小說上傳分享
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戰略因素(1)
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戰略因素
張國有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引起全球關注。從開始改革開放到現在,這麼多年來,GDP年平均增長率保持在%。2001~200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為%,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個百分點,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高出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高出個百分點。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長時期增長最快的國家。據世界銀行公佈的資料顯示,2000~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僅次於美國,排在第二位。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不可否認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平穩的發展,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那麼,中國長期高速發展的動力是什麼?哪些因素在發生著作用?中國的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是什麼?對相關國家的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