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迦太基] 漢尼拔 - 4(第1/3 頁)
公元前203年,漢尼拔被迦太基的戰爭派召回。
離開時,他在克羅託納(crotona)的朱諾·拉西尼亞神廟(teple of juno cia)上用布匿語和希臘語在青銅板上刻下了他遠征的記錄,然後航行回非洲。
漢尼拔的到來立即恢復了戰爭派系的主導地位,他們將他任命為非洲募兵和來自義大利的僱傭軍的指揮官。
公元前202年,漢尼拔與西庇阿(scipio)舉行了一次沒有結果的和平會議。
儘管雙方互相欣賞,但由於羅馬人對“布匿信仰”(punic faith)的指控,談判陷入僵局。
這一指控指的是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時對薩貢圖姆(saguntu)的攻擊及對一支擱淺羅馬艦隊的襲擊,導致了協議的破裂。
斯基比奧和迦太基制定了一項和平計劃,得到了羅馬的批准。
條約的條款相對溫和,但戰爭對羅馬人來說已經持續了很久。
迦太基可以保留其非洲領土,但將失去其海外帝國。
馬西尼薩(asissa)將成為獨立國。
此外,迦太基還需減少其艦隊,並支付戰爭賠償。
然而,迦太基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長期受苦的市民在突尼西亞灣(gulf of tunis)捕獲了一支擱淺的羅馬艦隊,並剝奪了其補給,這一行為加劇了岌岌可危的談判。
在漢尼拔的支援下,迦太基拒絕了條約和羅馬的抗議。
隨後,決定性的扎馬戰役(battle of zaa)很快隨之而來。
此次失敗使漢尼拔失去了無敵的光環。
---
與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大多數戰役不同,在扎馬戰役(battle of zaa)中,羅馬人騎兵佔據了優勢,而迦太基則在步兵方面佔優。
這種羅馬騎兵的優勢源於馬西尼薩(asissa)的背叛,他曾在伊比利亞(iberia)協助迦太基,但在公元前206年因承諾土地而倒戈,並因與迦太基盟友西法克斯(syphax)的個人衝突而轉向羅馬。
儘管年老的漢尼拔在義大利多年征戰後身心疲憊,健康狀況惡化,但迦太基仍然在人數上佔優,並且有80頭戰象的助陣。
羅馬騎兵在早期戰鬥中取得勝利,迅速擊潰了迦太基騎兵。
羅馬人還成功限制了迦太基戰象的有效性,採用瞭如吹號角來驚嚇戰象的戰術,迫使它們衝向迦太基陣營。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是戰象嚇跑了迦太基騎兵,而非羅馬人,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實際上是漢尼拔的戰術撤退。
不論真相如何,戰鬥一直非常激烈。
曾幾度看似漢尼拔快要獲勝,但西庇阿(scipio)成功地重新鼓舞了士氣。
斯基比奧的騎兵在擊潰迦太基騎兵後,攻擊了漢尼拔的後方。
這一夾擊導致了迦太基陣型的崩潰。
在首席將領被擊敗後,迦太基別無選擇,只能投降。
迦太基損失了大約20,000名士兵,另有15,000人受傷。
而羅馬方面則僅損失了2,500人。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使漢尼拔在同胞迦太基人中失去了尊重。
失敗的後果使迦太基再也無法爭奪地中海的霸主地位。
---
在公元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時,漢尼拔只有46歲,並很快展現出他不僅是一位軍事將領,也是一位政治家。
在一項使迦太基承擔一萬塔蘭特(talents)賠款的和平協議達成後,他被選為迦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