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方案(四)(第1/1 頁)
昌繁這滔滔不絕的說著。
他試圖儘量說服拓跋雄。
畢竟這拓跋雄在吐谷渾這一片土地上的威望,也還算是比較高的存在。
大唐朝廷出兵援助涼州,對付來自邊境的威脅,還擊吐谷渾這裡的騎兵隊伍,原本最終的目的也不是要消滅他們。
而是…為了那和平而已。
如今,自己率領的隊伍一戰而定邊境的安穩,一戰而能夠迫使對方臣服,在昌繁個人看來這已經算是最好的結果。
在戰鬥剛剛結束的時候,昌繁就已經多次奏報朝廷,就後續的處置方案做過請示。
而朝廷上面每一次,幾乎都沒有給過他準確的回覆。
在昌繁的猜想當中,朝廷應該暫時還是沒能做出決斷。
也或許,還在考慮當中。
大機率,陛下和朝廷中的文武大臣皆在權衡利弊,在考慮未來如何對大唐才最有利。
但是,吐谷渾與京都長安相隔千里之遙,昌繁便才留在這裡到處巡視檢查,力求能夠再給朝廷提供一個更加具體,更加容易打動他們的好方案。
所以,他一直滯留在這。
但是,雙方之間的戰鬥打完之後已經過去不少時日,他也清楚自己不可能長期滯留,所以他心中已經定下了基調。
以吐谷渾人治理吐谷渾,應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只要掌控了他們的軍隊,只要留下專門的官員監督,輔佐這拓跋雄進行治理,這應該是大唐朝廷最好的一個選擇。
吐谷渾百姓們的生活習慣與中原漢人的習俗,是從根本上有著很大區別的。
只有用他們的人,在傳統習俗和個人情感上,這裡的百姓想來應該也是最容易接受這新主子的後續統治的。
也就是基於這些方面的具體考慮,也才有了今日昌繁與拓跋雄貌似很交心很夠朋友一般的促膝詳談。
拓跋雄這廝畢竟當過這裡的皇帝,畢竟是這的大可汗。
昌繁自己認為,他需要徹底的收服拓跋雄的心,需要拓跋雄主動自願地做出表率,才能夠帶動曾經這裡的皇室和其他方方面面的人員,才能讓他們真心實意的共同努力,去為了這一片土地全心全意付出。
也只有這樣,當昌繁的民團部隊與京師來的隊伍離開這裡以後,邊軍們才更好接手。
邊軍的那些將領們,大多數以武將為主,讓他們行軍打仗戍衛邊境的話沒有問題,可要是讓他們來治民理政,可能就很少有人是一把好手了。
而且,還是治領地之民。
昌繁已經被封為異姓王,他遲早都是要前往青州的。
而且吐谷渾這裡的事情,再怎麼去管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馬得到改變的。
改變和發展這一片地方,還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慢慢的讓他們接受大唐朝廷的管理。
只有大唐朝廷接手以後,確實能夠帶動他們好起來,讓他們吃飽穿暖,讓他們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看得見希望,也只有到了那個時候,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臣服大唐。
打下一個國家其實容易,但是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其實也是非常困難的。
要想長治久安,其實站在大唐朝廷的角度,這條路依舊還是很長很長。
朝廷的官員需要磨合。
派往這裡的軍隊成員,也需要和當地的人們融洽相處。
在等待旨意的過程當中。
昌繁的處置方案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