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爭議(六)(第1/1 頁)
若非如此,他必然報復。
李世民來回走了兩三遍,終究心中還是有著諸多顧忌。
以往最為主戰的武將們,而今日的朝會當中,卻有不少人一直在勸退兵止戈,把對方的都城給佔領了即可。
當中還有一些武將主張,要迅速的整頓軍隊,好快一些進入休養生息和整肅軍紀中。
如此主張的主要理由是,大唐的東邊和南邊,皆有發現臨近之國軍隊的異動之行為。
有不少的老將主張認為,在外交情況尚不明朗之時,就該主動的整頓軍隊,隨時做好可以應對任何一國來犯大唐國境的多手準備。
眼下已經有不少的將領,都已經被派往了西南那一邊。
就像是秦瓊,就像是程咬金這些老將名將,他們都是國之柱石般的人物。
他們所部去往西南的大隊伍裡頭,可是還有著數目眾多的驍勇善戰之小統領們。
這種悍不畏死的老將兵,被派到戰場上的時候,許多人都是可以以一敵十的存在。
大唐國境的三面鄰國,除了東邊的夷國,可是還有著南邊的武朝和西邊的樊國,如果再加上青州那邊的突厥人,大唐的將士們可是需要隨時隨地做好拔刀亮劍的準備。
雖然大唐的軍隊發展至今已經超過百萬之數,可是在群狼環視危機四伏的情況下,依舊是不能夠有所鬆懈的。
國與國之間的大戰,往往很多的時候就是怕拖陷進去,致使自己本國的那些精兵良將無法及時的抽身,無法兼顧到其他防線可能突發出的情況。
在這一點上,擅長於統兵作戰排兵佈陣的李世民本人,他向來都是深有體會,最有代表性和最瞭解其中的利弊。
吐谷渾那一邊的戰事,如果深思熟慮的話,想來是不能在那邊拖沓得太過於久的。
否則,在其餘的國境防線上面恐怕會再生出變故來。
有的時候國境防線也會像是那河堤上的圍壩一樣,只要有了一處地方的決堤,便會有很大的機率出現那連鎖反應,那就會演變成一處決處處決,最終任誰來也再無力迴天。
也幸好,一直把吐谷渾這個草原小國擊漬的主力隊伍,也僅僅依靠的是昌繁所訓練出來的那一支名團隊伍而已。
現如今的吐谷渾京都白雲城的掌控主力,也是昌繁那臭小子手底下的一名將領而已。
大唐正牌的軍隊將兵們,如今也多數駐紮在涼州城,他們還是隨時可以抽調回來的。
若是其他防線出現變故,那麼秦瓊和程咬金,倒是可以快速的調轉隊伍,對所需要的地方快速的進行緊急馳援。
雖說昌繁所訓練出來的那些民團隊伍很是能戰,但是在李世民個人的那潛意識裡頭,他最為看重和最為信任的,覺得自己最能依靠的,依舊還是他以往一手帶出來的,歷經過無數戰火洗禮的正牌大軍。
準女婿昌繁的民團隊伍,充其量也只是靠投機取巧,依仗他們那煙花之神器而已。
皆因器之利,因此勝利的大功勞也應該在那器物之上。
此時的李世民想得頗多。
:()大唐敦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