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離開故鄉和外婆(第1/2 頁)
1 那是一九七六年的立冬時節,關中平原的西京城南二十里地,靠近秦嶺不到五里路,一個村子叫黃粱村,一個古老的村子,據說當年盛唐時候,不少大詩人,都曾經來長安城裡追尋功名,結交達官貴人,如果暫時失意不得志的話,會在城南的邊角地帶暫時落腳,以待時局平穩,等好機會到來,好東山再起。 就在這個黃粱村的附近村子,就留下唐代大詩人的很多名作經典,或者千古的掌故和佳話。比如村北邊鄰村香積寺,是唐代淨土宗的道場,有大詩人王維的傳世名作《過香積寺》。村南邊的另一個村子,甫店村,據說當年是大詩人杜甫,幾次在長安城裡,尋覓良機結交達官貴人住店的地方,現在這個村子,就叫甫店,留下了千年的文化痕跡,充滿著詩情畫意的浪漫情懷,像陳年老酒,歷久彌新。 在黃粱村的東北角,住著二十戶人家,此時被劃撥為第四生產隊。二十戶人家,分散住在溝溝坎坎,彎彎曲曲的三角地帶,靠近北邊坡下邊,並排住著五戶人家,門前是一條南北大路,這五戶人家的房子都蓋在路東,每家的大門一律朝西,對面是三四米高的崖畔,垂直著,像一堵牆,懸崖下面,是各家的豬圈。每家人自己的大門,院子,房子都是三四十年代蓋的土坯房,規模像傳統的四合院,但因為地處在這個狹窄的斜坡下面,院子縱深不夠,每家的後院就緊挨著東邊的崖畔,崖畔上面是一馬平川。能看出來,這個村子從最古老的祖先那裡,就是順就著地勢自然形成街道和村貌。每家在東邊的崖畔下面,就著土豪,挖有大小不一的窯洞,蓋不起房子,就住人,經濟條件好的,就挖個窯洞,作為豬圈裡的豬窩。四隊的其他十幾戶人家,住在東西懸崖上的平坦地帶。自然形成院落和窄窄的街道。 坡下邊,這五戶人家都姓文,祖上都有血緣關聯,農村人叫自家人。平常婚喪嫁娶的大事情,都會相互支撐幫忙料理的。 坡下,南邊第二家,是文希明的遺孀馮米蘭家,馮米蘭是一個年過六十歲的農村老太太,不識字,裹著小腳,當年是作為童養媳,嫁給文希明的,文希明是獨子,靠著祖上的薄產辛苦打拼經營,娶上了媳婦,掙得一份家業,四年前,文希明去世了,留下馮米蘭和四個子女,大兒子早已成家,生了三個子女,搬出去單過了。老二是女兒,叫文玉霞,早年畢業於師範學校,一直任小學老師。二女兒早年遠嫁他鄉,生兒育女,很少回來。後邊的兩個孩子,初中畢業後,都在村裡當農民。小兒子文小民,今年準備娶媳婦了。最小的奶巴巴子,是個丫頭,叫文小賢。比哥哥小兩歲,她的婚姻大事,也是馮米蘭最近幾年,一直要操心解決的重要事情。馮米蘭感覺老頭子離世後,自己年事已高,後邊兩個小的婚姻大事,就讓自己日夜操心,安頓不好馮米蘭就寢食難安。 大女兒文玉霞在七八歲,就託媒人給定了娃娃親,婆家是南邊鄰村仁村的宋家大兒子宋嘉瑞,兩個人結婚後,繼續走在求學的路上,宋嘉瑞考上了西京城裡的西北大學,文玉霞保送上了個師範學校,畢業後,都是教師,宋嘉瑞是中學老師,文玉霞是小學老師。兩個人都是工作狂,痴迷教書,結婚八年後,才生下個女兒,文玉霞無暇照顧孩子,孩子一滿月,就上班了,給孩子找了個奶媽,每個月提供奶錢就可以了。這個女孩子叫宋紫雲,據說是出生那天,文玉霞看見霞光萬丈,紫雲漫天,當時自己被這份濃濃的浪漫所震撼,就當下給女兒起名叫宋紫雲。母親馮米蘭,見那個奶媽不精心喂孩子,便在紫雲剛滿一歲的時候,就抱回家自己餵養,一直在自己身邊,一把屎一把尿的,把這小外孫女一直帶著。文玉霞和丈夫宋嘉瑞,都是教起書來,居然都能到達忘我的程度,一對學霸,心思都不在居家過日子的那種尋常人家。生下這個女兒後,後邊有一兒一女,都沒成,夭折了。 宋嘉瑞是家裡老大,還有兩個弟弟,都結婚生子在農村。父母親和最小的兒子,一家子生活在一起。宋嘉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