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頁)
不起覺觀,這就是最基本的無心修止的功夫。大部分人由於執著心重,業障深厚,知見偏多,往往在此時被卡住,伏下去又翻騰起來,出現各種生理、心理的變化,如正邪八能,善根與惡根,魔事與幻境等等,此時應加修密乘持咒法,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準提咒等,配以手印,效果更好,但最好有人傳授,手印咒音才不致偏差。用持咒法破障後,心境已較為平穩,出現不同於前的一種寧靜,但偶爾還有妄念生起,此時應用制心正法,即在妄念起時,立即以“斷”、“放下”等微細覺照心制其妄念,令歸清淨。此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經常練習,然後在坐中方能得力。雖然加修了以上兩種方法,但基本法仍是凝心止,所以在無心凝然修止的工夫到一定程度時,心念轉細,某一因緣時節到來,忽然身心凝然寂止,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不知在何地坐,是何時,不知我是誰,此時伏能所之相,不見時空,離於分別,唯有寂靜之覺(因有此覺,故不是見性),即是進入了禪定(不要管它是哪一種禪定,不必分別對照),由於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於是證得了止法的成就。
初次得禪定是不自覺的,而且有一段時間不怎麼穩定,因此儘量減少雜事,動靜結合練習,時時保護定心,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入定,就能趨於穩定,且能隨意把握,自由地出入禪定。
得證禪定後,不管出現什麼神通功能以及種種變化,都不要理睬它,應一切放下,了知由禪所發的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明白禪定的目的是藉以伏煩惱、除蓋障,然後以寂靜心而開發真正智慧。因此透過禪定的體驗,身心修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便有可能真正證入佛法,故為見道修道的基礎。
證入禪定後,經過保護,相對地穩定下來,但此時又易產生對禪境的一種貪愛,於是耽著禪味,產生禪執,如果執心粗重,則又將失去禪定;又執禪之心因無慧照故,則易落於愚定,使道業不成,所以在此時仍要起“體真止”的觀修方法。在禪定時或在平時生活中,時時觀察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因此先應明瞭禪定的境界並非真實,只不過是五蘊假和合的感知而已,故仍是生滅法,本來如幻皆空,因此不生執著,不受禪味,境空心亦空,故能觀之心自然不起。可見能所雙亡,根塵脫落,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真空之性自然現前,此時的寂靜不再是相待的感知,全體是心,全體是境,心境冥一,靈知不昧,這就是悟入真空,見於自性。如不用因緣觀,也可用返照法來修。如在禪定中,一心體達“受禪者是誰?”“知禪者是誰?”如此一直窮研返照,同時也不失禪定而起亂心分別,只是無心體究,綿綿任運,直到山窮水盡時節,(因-大+力)地一聲,根塵頓脫,靈光獨耀,親見本來,則入於見道位。
體入真性後,每天仍要堅持靜坐一至二小時,並以此親切的體悟,應用於人事,隨時隨處返照觀心,使靈明妙心不受六塵所染。如有習氣翻騰,則應隨時轉化,久之則愈趨清淨,自然空淨無染,而且心力極大,能成就弘法大業,此時即進入方便隨緣止。雖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以種種善巧施設利益有情,而其寂靜空明之心,時時如此,並不因境而遷。在方便隨緣止中,雖然定力不退,空明依舊,但如果事緣複雜,仍有偏重的執著,如靜中偏於空明覺照,動中偏於事緣覺照,還沒有達到寂照同時,雙照空有,雙亡空有的中道境,所以在久久歷境練心中,到最後就以“息二邊分別止法”來止息空有二邊的偏重,使動靜一如,空有不二,一心體入中道圓妙之境;破無明,證法身,便能在一百個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廣度眾生了。
止法的重點是寂止,故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是以止來出離,使之趨於更高一層的境界,而不在境上多加分別取捨,這是修止法最根本的道理所在。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