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入,應觀現前一念三千性相不可思議,即是圓心念處(四念處)。一心念處,即是一切心念處。更以四正勤策發,緣四如意足,而生五根,使其增長,便成就五力;調停七覺支,使其懈於八正道;開圓三解脫門(空、無作、無相),而入三德秘藏,成就道果。(7)對治助開:下上根人,因有無始事障未除,所以在前法中被蓋障所覆,不能入位。因此須仔細觀察哪一障偏重,並以理觀為主,以對治事行為助;正助合行、勇猛精進,不惜身命,誓願證道,終不懈怠退轉。由此以事理二治,斷無始事理二種幻障,障除理現,豁然證入中道。(8)知次位:透過前面七個階段的修習,縱然是鈍根之人,也都能獲得利益,倘如不知次位,生起增上慢之心,以凡濫聖,招過不輕,所以必須在內心所證上,深入簡別觀察,到底是究竟即佛?還是分證、相似即佛?或者僅是小輕安的境界?透過觀察後,已知自己所入之門,即不起上慢之心。(9)能安忍:在前知位後,或入五品觀行位中,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本不聽學,能解經論;欲釋一義,辯不可盡。於是名聲漸傳,外招名利,內動宿障,被信眾之所圍繞,講說弘法,廢損自行,不但正行不進,障道還可能時時出現。因此應在此刻好自勉勵,對於名利安然無著;並應忍耐內外榮辱,不動不退;策進五品,進入十信,證入六根清淨之德。(10)離法愛:行者斷除內外障後,愛著六根清淨、互用神通等中道相應法愛,不能進入初住之位。因此更應斷離法愛,而入分真中道,證入分真後,分得大理、大誓願、大莊嚴、大智斷、大遍知、大道、大用、大權實、大利益、大無住。從知次位到最後的三法,是下根人修前面七法未入中道。所以須加方便助道。當修完十法時,也就同證三德秘藏,得菩提果,圓顯中道了。
第六節止觀二門修習要義
止觀二門的修習是學人能否悟證的一個關鍵,如果修習的善巧,就不必繼續修還淨二門,因在止觀中已能直入大道故。修習止觀者,須遵照以下八條要義,方不致落於偏差:
1、時間次序:每日打坐二小時以上,堅持三年不懈。先修止門,次修觀門,然後止觀合用,靈活進修。
2、根本原則:用心之道,一是無著,即“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二是時時返照真如本性,於自心清淨性體,生大信心,大隨順,念念不離,處處息妄。
3、自心修養:求學瑜伽菩薩戒,認真研明其義,處處以戒自律。每月初一、十五還應堅持誦成。
4、讀誦經典:每日應讀誦妙法蓮花經,如時間不夠可以分節讀之,時間最好在晚上臨睡前。讀誦時應同時修空假中的三觀。
5、研究經論:在三年內(或更長些也無妨)應研學以下幾部經論:《妙法蓮花經》、《楞嚴經》、《六祖壇經》、《永嘉集》、《教觀綱宗》、《漸次止觀》、《摩訶止觀》。同時應閱讀一些有關經論與高僧傳等。注意不執文字相。
6、講學:最後一年應作講學鍛鍊,但不可次數太多,以輕鬆而應付之。在講學中應時時作觀,體現三輪空及妙假自在照。
7、參學:三年中應安排幾次到各地參善知識,試以自己修習體驗印證自他。如遇真正明眼人,切須虛心受教,不可妄自驕慢。
8、為人:做事為人,應依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原則,故應放鬆身心,不妄生無謂的事情。不以師自居,不收弟子,但如有人需要幫助,應儘量給予方便,而不計較得失。
學人依止觀法修習三年,必有一定的成就,如果未能證體,還應繼續修還淨二門,在最後的二道門中,通至涅槃。
第六十五章 四法印(具體見解修法一)
8
當意識到色受想行識的虛妄性,楓夢對於這個自己變現出來的生死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