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因為在這種空性當中一無所有,包括精神、物質,以及物質與精神的運動,什麼都沒有。
從宏觀的角度而言,當我們看到一枝漂亮的花時,心裡會有一種感覺,但如果去追蹤它的來源,就會知道它只是一種現象而已,並沒有實質上的東西。同樣,如果去追蹤我們心裡的每一個念頭——舒服的、哀傷的、恐怖的……,最後都會追到同一個起點——完全消失而成為空性。
我上次講了一個印度中觀論師的比喻,我認為那個比喻是非常恰當的,你們也許還記得:
在一個湖面上,長滿了一種黃色的鮮花。從遠的地方看去,是一片明豔燦爛的花海,但如果走近去追究每一朵鮮花的根源,卻發現花根並沒有與地面連線,而是從水中長出來的。同樣,在不觀察的情況下,所有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等等都是堅穩牢固、正常有序的,但一經觀察就會發現,所有的東西最終都會消失於虛空。我們的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現象都是虛幻的,而不是真實可靠的。不僅佛教這樣認為,包括現代科學也承認這一點。
比如,我們每天抬頭所見的太陽,並不是太陽當時的面貌,而是八分鐘以前的太陽;有些離地球很遠——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個光年的星球,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爆炸,現在早已不存在了,但我們現在在地球上仍然能透過天文望遠鏡看到那些星球,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所見到的又是什麼呢?這是因為,雖然那些星球已經消失毀滅了,但它們在爆炸後所發出的光芒,卻要經過很長時間——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年,才能傳遞到地球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很早以前出現的現象,從現在而言,只是一種並不存在的幻覺而已。
雖然這些理論前面也講了,但目前還是要透過這些理論來觀察。當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無論痛苦的感覺,還是快樂的感覺,雖然在不觀察的時候似乎存在,但如果認真去觀察,就根本得不到,最後只能消失於虛空而變成空性。當這種思維達到與親眼所見的感受一樣強烈之際,就不再往下觀察,也不想其他事情,而是安住在這種體會當中,把這種空性的感覺保持下來。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一分鐘、兩分鐘、十分鐘都可以,時間越長越好,這就是安住。
除了保持這種狀態之外,既沒有什麼別的安住,也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安住者、安住處、安住境界等等。
雖然從宏觀的角度而言,一個人坐在床上打坐,應該可以有安住者、安住處、安住的境界等等的分別。在哪裡安住呢?在床上安住。誰在安住呢?心在安住。在什麼狀態中安住呢?在空性的狀態中安住。但實際上,所謂的安住並不存在什麼安住者、安住處等等。心和空性的狀態並不是兩種事物,而是不可分割的一回事。
如果沒有這種空性的體會,就根本不存在什麼安住不安住了。
由於我們的修行深度還不夠,所以這種狀態只能停頓很短的時間。當這種狀態消失的時候,我們又會產生雜念。當雜念產生的時候,我們又回過頭去觀察。就這樣週而復始地一再觀察。
剛才我們觀察了快樂的感受,接下來再觀察痛苦的感受。
當我們生病或被別人打罵的時候,就會有痛苦的感覺。那種痛苦的感覺也可以進行分解,分解的方法前面也講了:先把這種感覺分解為很多的一剎那——針尖穿過一張花瓣所需的時間。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間被一再細分之後,最終會一無所存而成為虛空。我們最終所需要的,也就是這種空性感受。
當然,因為我們剛剛開始起步,所以不一定能馬上進入這種狀態,也不一定每一座都修得很好。假使一兩天沒有什麼感受,都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長期觀察來、觀察去,一直都沒有什麼感受,那就是有問題了,那時就應該去找找問題出在哪裡。如果環境、思維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