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江東基業,東海魯子敬(第1/4 頁)
“此論甚高啊!”
孫權遣魯肅前來弔喪只是個藉口。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孫權帶著江東士卒三次兵臨江夏城下,最終攻破江夏郡治西陵縣,斬殺黃祖之後就想著接江夏郡西進南郡,從而隔絕荊州南北。
本想趁著劉表病死於榻上,趁機拿下襄樊,可沒想到曹操卻是先行一步,徵集大軍進了南陽。
荊州雖為四戰之地。可對於江東而言,是及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不管是春秋時期的吳國,還是吳王劉濞,都是先行奪取荊州之地,以荊襄為上游屏障。
佔據了荊州,不僅可以控制大江的各個之流,也可以依靠這些之流完成對敵人的快速打擊,還可以避免別人透過大江的上游順流而下,一路直擊江東的腹地。
將大江沿岸這麼一個命脈控制在自己手中,甚至是將來沿大江進軍益州,都是有利可圖的,這些利也是孫權和江東這些本地士族,進行博弈的本錢。
孫權不像自家哥哥孫策那樣,孫策是以武力強行壓制了江東計程車族,所以,孫策對不服從他號令的人,一概誅之而後快,其中既包括由朝廷任命、視孫策為叛逆的州郡長吏,如許貢、劉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據一方、不服從孫策號令的地方豪強割據勢力,如嚴白虎、鄒他、錢銅等,以及吳會大姓如盛憲等。
雖然隨著孫策開始治理江東,也開始慢慢軟化對江東士族的態度,但是之前孫策行事過於驍悍果烈,一味用強,當察覺到孫策的態度軟化之後,江東士族的反擊也來的十分猛烈,曾經當過吳郡太守的許貢留下的門客,便在丹徒山上光明正大的刺殺了孫策。
而孫策在死時,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後名便只能吞下這口氣,反正自己也命不久矣,還不如為孫家推出來一個可以被江東世族可以接納的繼承人出來。
因此在孫策在病榻上交代後事時,並未按照張昭等人所推測的那樣,選擇和自己性格相近,即同樣以“驍悍果烈”著稱的三弟孫翊為繼承人,而是選中了孫權。
“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而策呼權,佩以印綬。“原因孫策交待得也很清楚,“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要立足江東,不能單憑武力行事,尤其在如何處理與江東大族的關係這一決定孫氏前途的關鍵問題上,光有武力的孫翊顯然是難以勝任的,唯有“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的孫權才是最佳人選。
而孫權與孫策不一樣,孫權是一手大棒一手棗的將麾下自家哥哥的元從派系和江東本土士族派系制衡的死死的,孫權的上位是靠著自家哥哥的鐵桿元從派系周瑜和張昭等人的支援下,才平定了孫氏的內亂。
上位之後則是對江東大族以招撫為主。由於孫策掌權時已經對江東大族表示出了友好態度,並且將本就在孫策入主江東之後,便長期充當孫策招攬江東士家子弟出仕的孫權推了出來,成為新的江東之主,孫權與江東大族的合作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
孫權初即位時,“深險之地鋒禾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孫權在張昭等人扶持下,除派親信將領攻打吳郡、會稽、丹陽三郡的山越族,更主要的事情是“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以擴大統治基礎,其中既包括南渡北士如魯肅、諸葛謹、嚴峻、步騭等人,也包括江東大族中人,如顧徽、陸績、張允、張溫、駱統、陸遜、陸瑁、朱恆、吾粲等人,都被盡數招攬進了江東孫氏的統治中樞任職。
如今孫權上位,治理江東,那就肯定離不了江東的世家大族,而孫氏最大的支持者也需要軍功去獲取到足夠的政治資源,這才有了孫權五年間三次進軍江夏,一是為了報父仇,二是劫掠人口,而後孫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