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王陽明:真修行就是在事上磨(第1/2 頁)
跟王陽明學修心, 王陽明:一個人真正的修行,就是在事上磨,在這世上,很多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即便是聖人王陽明也不例外。 當年王陽明謫居龍場,身處森林密佈,蟲蛇遍地,氣候潮溼,瘴癘瀰漫的環境,的確讓王陽明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他沒有消沉,而是用樂觀的心態面對這次遭遇。透過保持快樂的方式對抗惡劣的環境,並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搭建了“何陋軒”和“玩易窩”。龍場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反倒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 人生的智慧大體如此,讓我們感到最絕望的時候,也正是磨鍊自己的大好時機。 01在事上磨鍊,要以修心為重 王陽明說過:“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中磨鍊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鍊的含義。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實現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 真學問,我們可以稱其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這就是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心學”,時常被我們誤解為是一種空想主義,其實並非如此。比如,王陽明曾經一度告誡自己的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磨鍊,簡單來說,就是要將自己的所學付諸實踐,在複雜的實際體驗中磨鍊自己的意志,以達到動靜皆定的層次。這種修行會使人沉著冷靜、臨危不懼,最終進入“不動心”境界。 02在事上磨鍊,鑄造強大內心 古訓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為人擔不起大事、經不起磨鍊,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敢擔當,有能力的人。 正如心學大師王陽明認為:“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 一人如果真正改變了自己,就是一場靈魂深處的洗心革面,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只有觀察此人身處利害關頭,遭遇了重大的變故,或者受到委屈和侮辱的時候,才能知道他是否真的發生了改變。當他在平時容易發怒的時刻不再發怒,膽小懦弱的時刻能夠無所畏懼,我們才能由此斷定,這個人的修為已經達到了一定境界。 越是到了緊要關頭,就越需要我們下功夫去修心。在人生遭遇驟變打擊之時,能做到方寸不亂,需要的是大智慧。在重大的打擊面前,我們更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 真正的智者不會在挫折中沉寂,而是把命運的迎頭痛擊當作磨鍊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機會,在苦難中也能成就自我。 03在事上磨鍊,實踐最為重 王陽明早年提出了“靜處體悟”的觀念。這要求一個人安心靜坐,捨棄所有的思慮雜念,從而認識到自己的本心。 後來,王陽明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一味地靜修也會產生各種弊病。例如容易使人變得“喜靜厭動,流入枯槁之病”,甚至會把人變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漢”。 對此,他提出了“事上磨鍊”這一全新的修行觀念,大大提高了實踐在修行中的地位。 王陽明告誡我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掌握了不少聖賢大道,滿口的引經據典卻不落實,這不是真正的“知”。那些熟讀經典卻不諳世事的書聖,就算人品端正,也並未獲得真“知”。 王陽明只是個儒雅的文人,自幼就生長在書香門第,卻也能在戰場上揮斥方遒、百戰不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陽明不止是一個“讀書人”,他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揹著教書先生舞槍弄棒,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幾乎看遍了所有的兵書戰策。 每當他領悟新的戰法,還會用果核練習擺兵佈陣,雖然也被人嘲笑為“趙括紙上談兵”,但是這樣的演練真的幫助他掌握了不少兵法韜略。 我們的人生,正是由一段又一段的煎熬和快樂交織而成的。熬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一個在困苦中磨鍊意志,韜光養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