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敕勒川的敕勒人(第1/2 頁)
賀拔家和宇文家忍辱負重,成功斬殺敵酋衛可孤這一巨大功績,得到了大魏朝廷的高度讚賞。正當朝廷準備對這件大功勞的首功之臣度拔爺爺進行一系列封賞的時候,他卻在一次和敕勒人的戰鬥中陣亡了。
敕勒人又叫高車人,其實就是漢朝時期的丁零人,西漢的蘇武在貝加爾湖牧羊的時候,偷他羊群的就是這群人。他們是北方一隻規模頗大的遊牧民族,憑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敕勒歌》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民族的名字。
他們造的車很出名,因為他們的車車輪很大,直徑最長的能合現代的14米左右,比他們養的牛還高,和馬的身高相差無幾。
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所以當時南邊的人管他們叫高車人,換成現代叫法就是越野族、皮卡族或者suv族。
大魏之前日日胖揍柔然的時候,因為這個越野族屬於柔然的附屬國,因此順手把他們也捎帶上了,沒事也會賞他們兩巴掌,繳獲些他們的人口牲畜,反正不打白不打。
於是,在鮮卑軍隊時不時的鐵拳教育下,本來也不甘心於從屬柔然的敕勒人們,經過權衡利弊,果斷地對柔然人發動了反戈一擊,一番搶牛搶羊之後,乾脆就駕著他們的大車歸附了大魏,遷到了漠南草原,從此那裡就改叫了敕勒川,也就是我父親高歡拿下我母親婁昭君初吻的地方,母親說那裡的日落非常漂亮,她一輩子都忘不了。但這片歷史上的敕勒川具體在現在的哪裡,我記得好像是沒有定論的。
然後敕勒人們就漸漸鮮卑化了,說的也是鮮卑話,《敕勒歌》其實就是用鮮卑語唱的。而他們又從大魏這邊掌握了一些農耕技術,所以發展地很快,人口也出現了增長,後來大致分為兩部,稱為東西敕勒。他們在這段和平時期經常會組織一些草原聚會,據文成皇帝時期的記載:“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
這段話描繪的大概景象就是五個部落的敕勒人們聚到一起祭天,數萬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一列一列地行進在廣袤無邊草原上,最終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進行祭天。在祭天儀式上,各個部落的敕勒人們一起賽馬,烹牛宰羊,歡快的歌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圈一圈地迴響,其盛況不亞於現代內蒙大草原上的那達慕大會,規模之宏大,是連當時大魏的官員們都要驚歎的,更是敕勒人自形成一個民族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世景象。
但這是大魏的都城還在平城時候的事,就像我之前說的,大魏在遷都洛陽後,對於屬於自己鮮卑本家的六鎮人們都是那麼個態度,對待歸附的遊牧民們是什麼樣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於是在破六韓發動起義後,東西兩部的敕勒人全都叛變了大魏,一起投向了破六韓,並隨即開始攻擊起大魏官軍和六鎮鎮軍中那些仍忠誠於大魏的軍人們。
敕勒人本身人口眾多,牛馬繁盛,還有大量隨時可以投入軍事運輸用途的大車,因此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戰力。再加上他們祖上是和極盛時期的匈奴人長期廝殺過的,多多少少也吸收了一些匈奴人的作戰方法,俗稱“匈奴法”。
匈奴人差不多是蒙古草原上出現的第一個遊牧騎兵天團,他們的戰法自然厲害,比如我父親的一個重要部下,斛律金叔叔,當初就是敕勒部的一個酋長,他就非常精通這個“匈奴法”:舉例來說,他可以透過望著飛揚的塵土就能判斷出敵軍有多少馬兵步軍,聞聞地上的氣息就能知道敵軍已經離開多久時間,這就與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精神形成了高度契合。
而且斛律叔叔的“匈奴法”是有實戰戰績支撐的:柔然人的首領阿那瑰曾經親自率軍侵犯過他的領地,結果直接被他揍了回去,實際上,一直到他老年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