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從湖北丹江口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法醫鑑定專家劉超(第1/4 頁)
院士出生地
劉超,1963年3月出生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浪河鎮代灣村。
丹江口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游,地處江漢平原與秦巴山區結合部、鄂豫兩省交界處。
丹江口市地形複雜,地勢高低懸殊,山地、河谷、丘陵地貌單元眾多。主要可分為三大地形地貌單元區:南部武當山中高山區、中部丘陵河谷區(丹江口水庫貫穿本區)、北部大橫山低山區。
丹江口是“三陽”(襄陽、鄖陽、南陽 )腹地重要交通節點,距武漢、西安、鄭州均在400公里左右,離襄陽機場、武當山機場1小時左右車程。
丹江口市建置歷史達2200餘年,春秋戰國時期史稱均陵,自秦代設武當縣,隋唐改稱均州,民國始稱均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198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甲類開放城市。
老縣城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樞紐時全部淹沒,現址依壩建城,因地處丹江匯入漢江的口子處而得名。
丹江口市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行政隸屬關係的變遷,如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的沿革變動。
同時,丹江口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和移民主要安置區,先後兩期移民搬遷26萬人,佔現有人口的57%,鑄就了偉大的移民精神。
丹江口市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包括武當山宮觀道樂、伍家溝民間故事、均州吹打樂、武當神戲、武當武術和呂家河民歌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展示了丹江口市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體現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丹江口市的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既有武當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漢水文化、滄浪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民歌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融。
這些文化元素在丹江口市的歷史長河中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風貌。
綜上所述,丹江口市在地理、歷史和人文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出生地解碼
劉超院士出生地湖北丹江口市,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劉超院士在丹江口市度過了他的小學和初中時光,這裡的教育資源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丹江口市作為劉超院士的故鄉,不僅是他成長的搖籃,也是他情感的寄託。
他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這種情懷可能轉化為他科研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回饋社會的動力。
作為十堰本土高校培養的首位院士,劉超的成就無疑為家鄉人民樹立了榜樣,激勵了更多年輕人胸懷夢想、勤奮學習、勇於創新。
他的成長經歷,也證明了即使在相對偏遠的地區,也能培養出頂尖的科研人才。
由此可見,劉超院士的出生地湖北丹江口市,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他的成功不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家鄉人民和母校培養與關懷的結晶。
院士求學之路
1977年—1980年,劉超就讀於湖北均縣一中(現丹江口市第一中學)。
1988年,劉超考入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2004年9月,劉超考入在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2007年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1985年,劉超從鄖陽醫學院(現湖北醫藥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
求學之路解碼
劉超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湖北均縣一中(現丹江口市第一中學)的學習經歷,為劉超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這一時期的教育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