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從廣東揭陽走出來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的配位化學家陳小明(第1/5 頁)
院士出生地
陳小明院士,1961年10月5日出生於廣東省揭陽市。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部沿海,北與梅州市接壤,南瀕南海,西與汕尾市相連,東北與潮州市毗鄰,東與汕頭市交界,是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線點,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
揭陽是粵東古邑,史載已有2200多年曆史,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和廣東最古老的縣份之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設戍所於五嶺之一的揭陽嶺,後設定揭陽縣,隸南海郡。
此後,揭陽曆經朝代變遷,行政區劃不斷調整,直到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揭陽縣建制,設立揭陽市(地級)。
揭陽市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壯、苗、侗、瑤、土家、哈薩克、黎、布依、回、土、彝、畲、傣、蒙古等38個少數民族。
揭陽境內居民主要是潮、客兩眾,民俗風情獨特,富有濃郁的潮汕文化特色。
揭陽擁有眾多歷史建築和古蹟,如揭陽學宮、進賢門、揭陽城隍廟等。
揭陽學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是古代祭祀孔子、培養揭陽學子的最高學府,建築風格獨具特色,被譽為“嶺東古建築的明珠”。
進賢門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正面朝東,因通抵學宮,取增進進賢士之意而得名。
揭陽城隍廟是目前廣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傳統形制及工藝儲存得最為完好的城隍廟古建築。
出生地解碼
陳小明院士的出生地,廣東省揭陽市,對他的成長和學術生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這種文化氛圍為陳小明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使他從小就能夠接觸到多元的文化知識。
揭陽作為潮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風俗習慣對陳小明的性格形成和價值觀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揭陽市雖然是一個地級市,但在教育資源上並不遜色。
陳小明能夠在中山大學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廣東省較為均衡的高等教育資源分佈。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第一課堂。
陳小明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對他早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選擇可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地區長大,家庭教育很可能注重文化傳承和學術追求。
儘管出生地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個人的努力和才能是決定性因素。陳小明能夠在化學領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離不開他的勤奮和智慧。
總的來說,揭陽市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教育資源,為陳小明院士的成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而他的家庭教育和個人努力則是他能夠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關鍵因素。
院士求學之路
1977年,透過考試,陳小明進入附近漁湖中學就讀。
1978年,參加高考,因填報志願不合理,並且又沒填服從分配而落榜。
1983年,陳小明從中山大學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86年,從中山大學畢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92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導師麥松威教授,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陳小明院士的求學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響。
1978年高考因志願問題落榜,但他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備考。
這種經歷讓他在日後的科研生涯中,面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