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2/2 頁)
斯曼帝國王室成員穆拉德帕夏和哈米德帕夏,以及埃及統治者伊斯瑪儀帕夏的胞弟穆斯塔法&iddot;法茲勒。奈米克&iddot;凱末爾與穆斯塔法&iddot;法茲勒等人在倫敦、巴黎和日內瓦從事政治活動,創辦報刊,發表時局評論,闡述青年奧斯曼黨的思想綱領,反對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專制統治。1871年,奈米克&iddot;凱末爾等人返回伊斯坦堡,宣傳自由與憲政思想,倡導英法模式的議會制度,屢遭蘇丹政府的迫害。青年奧斯曼黨的出現,標誌著奧斯曼帝國政治生活的嶄新模式初露端倪,具有深遠的政治影響。青年奧斯曼黨闡述的政治思想,提供了憲政運動的理論框架。
卡吉扎德&iddot;馬哈茂德&iddot;福阿德帕夏和馬哈茂德&iddot;艾敏&iddot;阿里帕夏作為坦澤馬特時代推行新政的核心人物,位高權重,左右政局,力主強化奧斯曼帝國的獨裁專制。19世紀70年代初,卡吉扎德&iddot;馬哈茂德&iddot;福阿德帕夏和馬哈茂德&iddot;艾敏&iddot;阿里帕夏相繼去世,新興政治勢力遂開始浮出水面,是為憲政改革的重要條件。1873‐1874年,安納託利亞遭遇嚴重的自然災害,鄉村人口銳減,導致政府稅收明顯下降,財政拮据。與此同時,基督徒人口居多的巴爾幹地區爆發叛亂,波及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和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出兵鎮壓,大量的叛亂者被處死,時人稱之為&ldo;保加利亞大屠殺&rdo;(bulgaria assacre),伊斯坦堡的蘇丹政府因此面臨來自歐洲基督教諸國的巨大壓力。1876年5月,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被迫退位,曾經參與青年奧斯曼黨政治活動、熱衷於憲政改革並與奈米克&iddot;凱末爾交往甚密的穆拉德帕夏即位,是為穆拉德五世(urad v,1876‐1876年在位)。同年9月,穆拉德五世退位,哈米德帕夏繼任蘇丹,是為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abdul haid ii,1876‐1909年在位)。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