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蘇軾是北宋文壇成就卓越的大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號稱&ldo;三蘇&rdo;,其文章為天下所傳頌。但這位名滿全國的才子在仕途上頗不得志,在他將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
元豐二年(1079),也許是蘇軾一生中最黑暗的歲月。四月,蘇軾調任湖州,他按照慣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謝表中有&ldo;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rdo;一句,多少帶點發牢騷的意味。主張變法的一些人抓住這個機會,指責蘇軾以&ldo;謝表&rdo;為名,行譏諷朝廷之實,妄自尊大,發洩對新法的不滿,請求對他加以嚴辦。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更從蘇軾的其他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羅織罪名。如&ldo;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rdo;,說蘇軾是指責興修水利的措施;蘇軾歌詠檜樹的兩句&ldo;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rdo;,被人指稱為影射皇帝:&ldo;皇上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之心,莫過於此!&rdo;朝廷便將蘇軾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臺審訊。與蘇軾關係密切的親友,如蘇轍、司馬光、張方平,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文同等20多人受到牽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ldo;烏臺詩案&rdo;。&ldo;烏臺&rdo;是御史臺的別稱,據《漢書&iddot;朱博傳》記載,御史府(臺)中有許多柏樹,常有數千隻烏鴉棲息在樹上,晨去暮來,號為&ldo;朝夕烏&rdo;。因此,後人將御史臺稱為&ldo;烏臺&rdo;。
蘇軾下獄後,其長子蘇邁一直照顧他。在等待最後判決的時候,蘇邁每天去監獄給他送飯。由於父子不能見面,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訊息,就改送魚,以便早做心理準備。有一天蘇邁有事,不能去給父親送飯,就託一個朋友代勞,但蘇邁忘記告訴朋友這個約定,偏巧朋友給蘇軾送去了一條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難逃一死,便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忘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君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蘇轍看到哥哥的兩首絕命詩,痛哭流涕,悲傷不已。他立刻上書神宗,希望能以自己的官爵贖去其兄之罪。神宗欣賞蘇軾的才華,並沒有將其處死的意思,只是想藉此警告那些反對變法的官員,頗有殺雞給猴看的政治意味。神宗讀了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餘,也不禁為蘇軾蘇軾《赤壁賦》的才華折服。加上朝廷中有多人為蘇軾求情,賦閒在家的王安石也勸神宗,聖朝不宜誅殺名士,就連重病在床的太皇太后為此事也責備神宗,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經過100多天的牢獄生活,蘇軾離開京城,前往黃州。巨大的挫折並沒有改變蘇軾豪爽的性格,飽經憂患的人生體驗反而激發了他創作的熱情,在黃州的日子,蘇軾寫下了&ldo;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rdo;等膾炙人口的詩詞。
烏臺詩案發生的前後,神宗沒有停止改革的程序,親自對熙寧年間的變法措施加以調整,繼續推行,並著手對官制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使變法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變法是一條異常艱辛的道路,其間神宗雖然有過懷疑和動搖,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憂國憂民的神宗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