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何人護航(第1/2 頁)
趙普贊呂端榮辱不驚、言行得當,喜怒不形於色是有原因的。
當初因秦王趙廷美一案,呂端被貶到商州為司戶參軍,直接從四品降為為八品,並且命令在他頭上戴上大木枷。判罪以後,恰巧開封府還有一些公文要他簽署,呂端怡然吩咐:“只管拿來!戴枷判事,自古就有。”於是,忙完工作後的呂端戴上枷具,騎著毛驢從容上路。宰相薛居正安慰他暫且認災,他大笑說:“不是我呂某的災,是長耳(指驢)的災。”
端拱元年(988年)四月,呂端奉命出使韓國,在返回途中,遇上了大風浪,其風浪之大(波濤如山)、威力之狠(摧檣折舵),即使是最見多識廣的水手也怕得要死,只能扔掉全船的貨物,這才保住了性命。然而,當這一切發生時,呂端卻跟沒事人似的,他獨自坐在船艙內讀書,神色不變、淡然視之,就像在自己家中的書齋一樣。
許王元僖治理京師開封時,呂端成為開封府判官。許王死後,呂端因輔佐無功而獲罪,皇上派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去呂端府中審問此事。呂端正在處理公務,於是慢慢的起身敬候,這兩人說:“奉皇命審問您。”呂端神色鎮定,回頭告訴隨從說:“去我的官帽來。”這兩人說:“怎至於這樣?”呂端說:“天子要訊問,就是罪人,怎麼能在堂上面對主訊人?”隨即下堂,且有問必答。
呂端被降職為衛尉少卿。正值設立考課院,群官有負責貶謫豁免分發俸祿的,皇帝召見他們並詢問對答,都流淚不止,推辭說環境艱苦。到呂端,當即上奏說:“臣先前輔佐秦王府邸,因為沒有監督好府內官員,而貶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棄又提拔任用為正職。現今許王暴病而死,臣輔佐無功,陛下又不嚴加貶謫,使臣在朝內任職,臣罪過很大而福氣很深哪!現在有主管官員升謫褒貶的工作了,如果能成為穎州副使,臣就如願了。”宋太宗說:“朕自然是瞭解你的。”不久,回覆了原有的職務,為樞密直學士,一個月後,官拜參知政事。
呂端雖有膽識與氣魄,但是他的一系列從政之舉,卻被當時很多人認為是為人糊塗的表現。因為好多人都知道他有“三不原則”:不與人為敵,不斤斤計較,不怕吃虧。
據說呂端剛被拜參知政事時,很多人對此都不理解,一個小官更是發牢騷地說道:“這樣的人也能當上參知政事?”呂端聽了這句話後,卻裝作沒聽到一樣走了。
還有一次,御史中丞李惟清因為個人升遷問題而怪罪於呂端,趁著呂端養病不能上朝的機會,上書彈劾呂端。呂端知道後,一不辯解,二不質問,彷彿跟自己沒有關係。
呂端的“三不原則”,在與寇準的相處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呂端曾經與寇準同列,在太宗任命他為相之後,因為擔心寇準會心生不滿,就主動上書太宗,請求允許他與寇準輪流掌管中書大印,同升政事堂處理政務。這種不計名利地位,顧全大局的行為深得太宗讚賞。
真正讓太宗刮目相看的是呂端對待如何處置李繼遷之母的事情。
李繼遷叛宋,攪得西部邊境不安,大宋出兵抓獲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本想把李母殺了,以此警戒李繼遷。對於此事,太宗單獨召見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回去的時候,遇見呂端。呂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謀劃當中。就讓寇準留步問個究竟。呂端問寇準:“陛下是不是提到找我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說:“沒有!”
呂端說:“邊關上平常的事情,不必讓我知道,若是有軍國大事,商量大的計策,我身為當朝宰相,就不可不知道。”寇準聽了呂端這番話,覺得這件事確實重大,就將方才太宗召見他是為了處置李繼遷之母的事情如實地告訴了呂端。呂端問寇準:“聖上打算怎麼處置呢?”寇準回答:“聖上的意思是把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