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土崩瓦解(第1/3 頁)
張詠早料到王繼恩會來興師問罪,未等他開口,就搶先說道:“宣政史大人必是為盜賊之事前來,經本府細細查問,這些個所謂盜賊都是因李順叛逆脅迫所致,故而本府讓他們卸甲歸田,重新務農勞作去了。”
王繼恩冷笑了一聲說:“知府大人說的好輕巧,可知道本官為了抓捕他們費了多少周章,如今你私放盜賊,這個罪過可不是你三言兩語就能洗脫的!”
張詠坦然說道:“宣政史大人想必也聽過晏子使楚的故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子相像罷了,他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同樣道理:從前百姓在李順脅迫下做了叛賊,今天我們攜手將叛賊們改造為良民,有什麼不可以的嗎?”
“這”一席話又讓王繼恩無言以對,只好拂袖而去。
所謂一物降一物,兩次正面交鋒王繼恩都沒有佔到便宜。總算領教了新任知州的過人之處,此後王繼恩對張詠就只能敬而遠之了。
沒過多久,張詠智鬥王繼恩的事情就傳到了京城。
元侃笑著說:“這王繼恩仗著父皇的恩寵,可是出了名的驕橫啊,也只有張乖崖才治得住他,現下我才明白,當初父皇說的那句話的深意!”
劉娥問道:“什麼話?”
元侃說:“當初舉薦張詠入蜀,父皇說用非常之人應對非常之事。想來就是說的這個了。”
錢惟演點了點頭說:“以官家之英明,又怎麼不瞭解王繼恩的為人。如今蜀亂即平,只怕大軍不日就要回京。到時候安置將士、撫卹傷亡,朝廷恐怕還要有一段時間要忙的,我們這個詩社呀,要擱置起來嘍。”
元侃皺了皺眉頭說:“王繼恩所率禁軍長駐蜀中,已經無匪可剿,如若久不撤兵,恐怕再生事端啊!”
劉娥說:“那王繼恩久握重兵,豈能輕易交出兵權?撤軍之事,須緩緩圖之,若是操之過急,難保不會軍心生變啊!”
元侃顯得憂心忡忡:“前日張詠來信說雖然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王繼恩的囂張氣焰,但王繼恩麾下將士自恃平叛有功,不僅有仗勢侵奪百姓之舉,更有妖言惑眾,造謠生事者。明面上他和王繼恩相安無事,可這個王繼恩卻一直在和他暗地裡較勁呢,只要王繼恩在蜀中一天,張詠難免處處受到掣肘。大亂之後百廢待興,撤軍事務,實在刻不容緩!”
錢惟玉嘆了一聲說:“急又急不得,緩又緩不得,如何是好?”
劉娥笑著對元侃說:“看見沒,有人比你更著急呢。”
元侃一時未理解劉娥的話意。
劉娥朝著錢惟玉努了努嘴說:“早日撤軍,劉美哥哥早日回來呀。”
此話即出,眾人不約而同笑了,錢惟玉微微紅了臉說:“你們不好好想辦法,倒有心思來取笑我!”
錢惟演趕忙替妹妹解圍道:“王爺難道忘了,寇準即將回京述職,張詠常說寇準乃當世奇才,不如就此事向他請教一二?”
元侃拍了一下手說:“對呀,我怎麼把他給忘了,大年(楊億的號),你好好準備一下,待寇準回京,為寇準接風洗塵!”
楊億笑著說:“寇準最喜豪飲,我那裡還窖藏了兩壇眉壽,到時候挖出來與諸位暢飲。”
楊億口中的“眉壽”乃京城中樊樓自制的佳釀。眉壽者,取其福康、長壽之意。除眉壽酒外,樊樓另有一種自產佳釀名曰“和旨”,“和旨”乃取醇和、甘美之意。當時的汴京城內酒樓已有“正店”與“腳店”之分。只有正店才可以釀酒、賣酒,腳店則只能從正店買酒。京城中大小的腳店數以千計,可正店只有七十二家。樊樓為正店之首,故而有自己的釀酒作坊。
楊億欲把自己珍藏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