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三度拜相(第1/3 頁)
轟轟烈烈的北伐失敗後,太宗心情大為失落。遼國卻在此次戰爭中打出了聲勢,大獲全勝。憑藉勢頭,遼國又陸續對大宋發動了一系列報復性的戰爭。雪上加霜的是,西邊夏州李繼遷部也乘機出兵,騷擾大宋西北邊境。
每逢有重大事情發生時,太宗都喜歡改一下名字,作為轉折。早在他登基時,就把自己的名字由趙光義改為趙炅。剛剛繼位的他,向天下人宣告,他趙光義要向火一樣明亮耀眼奪目,發揚光大。並把太祖時的年號開寶改為太平興國元年,以求國家太平興旺。
後來秦王趙廷美死後,他終於擺脫了兄終弟及的傳言,解決了心頭大患,這一年,他將年號改為雍熙,並將諸皇子由德字輩改為元字輩。
這一年,北伐失利,韓王元休潘妃病逝,太宗再次下旨,將韓王元休名字改為元侃並晉封為襄王。冀王元俊的名字改為元份並晉封為越王。襄者,幫助也,大約是太宗希望三皇子元侃能夠相助剛新任不久的開封府尹許王趙元僖吧。畢竟,諸皇子中,除了元佐被廢,就只有他和許王年歲相仿,且又成年開府。
“相助本王?哼,他不從中作梗就不錯了。”
許王趙元僖冷冷一笑說:“原本以為潘美被削職解除兵權,他趙元侃好歹也算失了一個同盟,哪曾想潘妃病故,父皇憐其殤女之痛,竟直接官復原職了,還欲加封鄭王。我這個三弟呀,以往貪玩、不理朝政,最近也開始關心朝事了,這不,上遞了一個奏章,陳說北伐失利經驗總結,竟得到父皇誇讚呢。”
趙令圖搖了搖頭,笑著說:“王爺莫要懊惱,據微臣看來,官家此舉僅是安撫之意,如今軍中缺乏將才,只有皇后長兄李繼隆能堪大任。我大宋西、北皆有戰事,如不啟用老將,何人統兵?再則說了,又不是隻有潘美官復原職,那劉文裕不也是很快成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嗎?況且潘美已是高齡,連年征戰,身體大不如以前,就算他官復原職,不也是隻能在任上養病嗎?對於他,王爺不必多慮。微臣以為,官家現在所慮是朝廷上文臣的反戰之聲甚高。豈不聞那王禹偁、田錫等人上書,言辭犀利,目標竟直指官家。現在朝堂上急需一個眾望所歸的老臣來制約平衡,王爺以為這個老臣應該是誰?”
“對呀!我怎麼沒想到這個!”聽到這裡,元僖拍了一下桌子站起來說:“除了趙普,還能有誰能堪當此任!立刻起草奏摺,力薦趙普!阿進!”
“王爺、小人在!”
“吩咐下去,派人將趙普故居打掃乾淨!”
“王爺,自從上次閆象大人囑託過,小人就一直派人關照著老相國的舊宅呢。”元僖面露笑容,思索片刻,不一會兒,一封推薦趙普為相的奏摺一揮而就。
北伐之後,百官對這次戰爭紛紛上奏建言上策,各抒己見。除了少數人認為遼國未滅,始終是大宋的禍根;要求太宗再次發兵伐遼。其餘大部分都認為應該立足當下具體情況必先自強,然後禦敵。最初將戰敗責任歸結為將帥的太宗皇帝也開始思考自己。並最終頒佈了《契丹攻劫罪己寬恤邊州詔》:朕居上不明,御戎無策,保障雖設,蔑聞藩籬之固,廟堂非遠,曾乏樽俎之籌,猶覺得以無厭,赤子以之拼命,責躬罪己,不敢遑寧。痛心疾首,莫斯為甚。
儘管太宗皇帝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可是他依然感覺到群臣們的不滿情緒。尤其是這次戰爭,太宗直接越過宰相單于樞密院商量北伐的諸多事情,無異是對朝中文臣的輕視,更為要命的是,戰爭失敗了!因此如何能夠安撫朝野人心、平息怨氣、制約平衡朝臣,尤其是那幫能言善道並有所謂道義在身的文臣,是太宗皇帝亟待解決的大事。恰在此時,開封府尹許王趙元僖上了一道奏摺,力薦已被罷相五年的趙普再度出山。
元僖在奏摺中首先援引唐太宗、唐明皇的故事,指出要成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