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你……就是房思源?(第1/5 頁)
“曲終人散,陸曼玉像那雨後的烏雲一般消去了蹤跡。
第二天的太陽熾熱地烘烤著大地,街道上一如既往地車水馬龍,行來行去,慢慢地衝刷掉了昨晚的痕跡。
也許這一切從未發生過,也許這個人從未存在過。
但我願以此為記,留住她在這世上所有的痕跡。”
房思源輕輕地合上書,這一本五百頁的大厚本已經被他翻得好幾頁都松落了。泛黃的書頁透出濃濃的年代感。
這是他十年前——在他還是一個高中生時買的書。
書名是《金絲雀》,寫於1968年的一部傳記類小說。
它用了將近三十萬字,描繪了民國期間一位歌女陸曼玉的傳奇人生。
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三十年代大上海的物慾橫流、紙醉金迷,那些上層階級日日流連於大舞廳、小賭場,夜夜笙歌。這個都市彷彿被一個漂亮又易碎的玻璃罩子罩著,而罩子之外是戰火連天、民不聊生。
陸曼玉是玻璃罩子裡最美麗的一隻金絲雀,她周旋於社會名流之間,卻從未忘卻玻璃罩外的水深火熱。她竭盡自己的智慧、人脈去幫助每一個迫於生存的苦難人,幫助他們可以在這個上層階級的統治下喘一口氣,而每一次的幫助都讓她自己離窒息更進一步。
故事的結尾是陸曼玉在參與了一場地下黨暗殺權貴的行動後,銷聲匿跡。
金絲雀到底是飛出了這個玻璃罩子,還是命隕於此,無人可知。
這便是陸曼玉的人生,沒有人看到起點,亦沒有人知道終點,她就像是萬千世界中的一粒塵埃,於無形中生、又歸於無形。
第一次讀完這本小說的房思源一整夜都沒有睡著。躺在床上,閉上眼睛,他的腦中自然而然地勾畫出那個魔幻的大都市,那個被玻璃罩子罩住的虛無的美麗世界,還有那些拼命掙扎想要逃脫的底層百姓,以及那一個美豔動人、心地善良的歌女。
世界那麼大,人類那麼渺小。
歷史的車輪根本不會因為一個人或者幾個人而停止轉動。
這種深切的無力感是房思源在這部小說中體會到的。但同樣很神奇的,他還感受到人類的無畏與無懼,即便是塵埃卻也有塵埃的力量。
書中以陸曼玉為代表的反抗權貴的勢力就像是那黑暗中的一道光,他們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衝破束縛,開闢了一條通往光明的大道。
這讓房思源熱血沸騰,這也是他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
小說中的故事在房思源的腦中上演了無數遍的小劇場,終於有一天,他冒出了一個念頭:
“我要把它拍出來。”
這時候正好是在思考高考志願的時期,這個念頭直接一錘定音。
房思源的興趣很廣泛,他從小喜歡看書、看電影、聽音樂,也喜歡旅遊、打球、徒步,對於機械類的事物他喜歡自己動手拆解,對於未知的名詞他喜歡自己查閱資料搞懂它的來龍去脈。他什麼都會一點,但從來沒有一樣東西能夠讓他長情。所以在選擇高考志願的時候,他猶豫了好久。
而這本書幫助他在一瞬間做出了決定。
說《金絲雀》影響了他的一生,也不為過。
之後的路順風順水。
房思源順利完成了他大學四年的導演課程,他比同期的很多人都要優秀,他很容易就取得了一個新人導演的最高榮譽,似乎導演這個職業就是為他房思源量身定做的。
在小有名氣之後,房思源終於可以把這個藏於心中的夢想再次拿出來了。
改編電影的第一步,便是原作的授權。
他本來以為這一步不會遇到什麼困難,憑藉他現在的名氣,只要找到版權方,應該很容易就能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