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第2/8 頁)
看;
波羅的海三國:
波羅的海三國的毛熊化較淺、德意志化較深,從1918年獨立後一向與德國比較親近。
1940年毛熊重新佔領三國後,短時間內進行了野蠻的國有化,並將近6的人口投入古拉格,激起了強烈的反蘇情緒。
1941年德軍進攻後,三國是簞食壺漿迎接德軍,具有相當群眾基礎;
只是由於後續德國的民族政策讓三國失望沒有起到很大作用;
隨著1944年毛熊的反攻,三國出於對毛熊的恐懼仍然有大量的人加入德國黨衛軍與蘇聯作戰。因此,當時德國如果許諾三國獨立,將輕易瓦解三國。
二毛、白毛:
二毛、白毛在毛熊的集體化、工業化過程中損失較大,特別是二毛在30年代的饑荒中損失了近百萬人口,這都是德國可以利用的。
實際上,在白毛、二毛歡迎德軍的場面也很常見。
所以,德國完全可以透過建立傀儡國的方式拉攏毛熊國內的少數民族,進一步削弱毛熊,具體可如下;
將毛熊在1939-1941年佔領的東歐領土割讓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東歐僕從國,把東歐國家綁在戰車(戰爭失敗將一無所獲)。
,!
允許波羅的海三國、白毛、二毛獨立建國並簽訂合約:德軍幫助獨立國家清除毛熊勢力穩固政權,獨立國家加入軸心國對盟國宣戰,並提供治安部隊幫助德國鞏固交通線以及提供正規軍事力量與德軍一起繼續進攻毛熊。
在佔領的毛熊地區建立總督轄區,由德國直接統治並進行以戰養戰。
以上措施將使德國以較少的力量鞏固佔領區和補給線,有效削弱毛熊力量(戰意最堅決的俄羅斯族畢竟不到60),同時透過毛熊領土的直接佔領區仍然可以以戰養戰;
從而進一步配合德國的總體戰略保障戰爭的最後勝利。
但不管怎麼計劃假設分析,傷亡都在所難免。
整個二站,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儘管反法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整個戰爭中,有近7000萬軍民死亡,還有6000多萬人受傷。
在所有的交戰國中,毛熊無疑是傷亡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軍隊傷亡人數接近3000萬人,另外還有近2000萬平民傷亡。
據說毛熊在二站結束時,上至高階官員,下至平民百姓,幾乎找不到一個家庭在戰爭中沒有損失人口,當然,這也就意味著有相當多的家庭在戰爭中被滅族。
二站爆發前的毛熊,軍隊數量眾多,武器裝備也是比較先進的,堪稱世界軍事強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居然在戰爭中遭受了如此慘重的損失,這絕不是德軍強悍就能簡單解釋的,而是眾多原因造成的必然。
首先,在蘇德戰爭爆發前後,毛熊高層的錯誤判斷和指揮確實很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大半年時間裡,透過各方面的情報收集,種種跡象都顯示出德國即將向毛熊發起進攻。
但是毛熊高層領導盲目自信,覺得毛熊軍力強大,堅持認為德國不會在解決英國之前招惹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處境。
在德國即將進攻蘇聯之前的頭一個晚上,毛熊還沒有行之有效的進行備戰,致使在戰爭爆發初期,陷入了完全的被動,大量的坦克和飛機報廢在倉庫和機場上,大量的軍隊還不知道德軍在什麼方向,就已經被包圍或者消滅,釀成了嚴重的損失。
蘇軍最初的潰敗,以斯大林為首的最高領導的錯誤判斷對此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其次,德軍蓄謀已久,在蘇德戰爭前經過了長期的準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