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進山之路(3)(第2/2 頁)
灣碼頭上常年都會停泊著三五十隻被稱為“黃瓜船”的舢板船,裝載上鹽包後可以沿南河運往下游的廬陵、保康、谷城、襄陽,在襄陽匯入漢江後,便可一路直達漢口,再透過漢口運往全國各地了。
川鄂古鹽道上運送的一半或小半川鹽,是經過廬陵縣進入入豫、陝的,而一半及一半以上是經陽日行南河入漢江,運送到漢江平原及周邊地區的。
幾千年來,每逢戰亂時期或者是朝代更迭,就是私鹽販賣的昌盛時期。
當逃難的隊伍稀稀拉拉地抵達神農架的東溪以後,你的高祖姥爺早已是破衣爛衫餓得半死不活了。
只有一條豬腸子街道的東溪,人來人往,其中不乏像你高祖姥爺劉長生那個樣子的花子乞丐。
他們拄著下端開叉的竹棍,有的端著一個破碗,而有的就直接伸出骯髒的手,沿街挨個挨個地乞討吃食及錢糧。
你高祖姥爺在那時作下了一個決定。
年輕力壯的他斷然不允許自己也淪落為一個乞丐。
他決定跟著這些鹽背子們一起,靠自己一身的力氣去討得一碗飯吃。
就這樣,他想辦法也做起了川鄂古鹽道上一名背鹽的鹽背子。
好在這項工作投入不大。
除了自身要有力氣以外,就只需要幾樣簡單的背鹽工具。
也就是一隻竹篾編就的揹簍和一根木頭打杵。
當時,一坨鹽大概五十公斤左右,在大寧廠的鹽井只需要幾個銅板。
由於戰亂頻發,糧食短缺,所以有時候甚至可以用神農架當地的苞谷甚至是土豆等物產去交換。
比方說,在收成不好的荒年間,一斤苞谷在大寧廠就可以換三斤鹽,而一斤鹽在神農架則可以換三斤苞谷;神農架原始森林中隨處可見的青藤,一背叉就可以換差不多180斤鹽。
這一來一去,利潤自然是不薄,而且成本不高。
一年多以後,你高祖姥爺就用背鹽攢就的一點錢加上逃荒出來時帶的一點銀子,在流浪人群中僱得了幾個壯漢挑夫,自己當起了小老闆,開始小打小鬧地從重慶巫溪大寧廠到神農架大九湖做販鹽的生意。
你高祖姥爺只把鹽運到大九湖,然後倒賣給其他鹽商,其他分銷的線路他一概不去。
因為巫溪毗鄰他的老家巫山縣,風俗習慣及語言他都熟悉的很;加上自己又親自背了一年多的鹽,對於販鹽的各個環節早已摸得一清二楚,所以,這販鹽生意他做起來輕車熟路。
就這樣,沒用幾年,你高祖姥爺竟然積攢下了幾百個大洋!
正當你高祖姥爺想擴大規模時,卻遭遇到川鄂兩省聯合打擊私鹽的最嚴整頓時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