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進山之路(10)(第2/3 頁)
“很多嗎?”他指著那個大箱子問道:“這個?”
你高祖姥爺回答說,確實很多!
三老追問道,有幾多?
你高祖姥爺說,這個我得具體看看這些銀錠後才能確定。
“這些現在還能用?”三老詫異道。
“是的!”你高祖姥爺肯定地說:“如果真的是銀錠的話,不僅能用以交易,而且那就是硬通貨,非常值錢!”
他指著樟木箱子說:“三老,您能拿一個出來讓我仔細甄別甄別嗎?”
三老爽快地開啟箱子,拿出一塊銀錠遞給你高祖姥爺,又拿出一錠置於自己的桌前,仔細地觀察。
你高祖姥爺接過銀錠的那一霎那間,幾乎就斷定了這些銀錠百分之百都是真傢伙。
因為那銀錠很重,成色很足,顏色也很純正。
只見這枚銀錠或許是因為帶著秘密沉睡了幾十上百年,顯得略有些陳舊,但它仍然是有生命的,閃耀著迷人的財富光芒。
倘若把它流向市場,經過人間煙火的濡養,慢慢地也會溢位包漿,一如剛鑄成時的光彩烈烈,瑩瑩照人。
這枚銀錠的前世,也許是一堆堆白花花的散碎銀子,也許是老百姓的銀釵銀鎖銀手鐲銀項圈,它們離開了前主人的呵護,經過時間與火的淬鍊,涅盤成另一種身份和重量的獨立個體,走向不同的擁有者和歸屬。
或許用於鹽、鐵交易,或者被那些達官貴人比方說翼王石達開之類的人,賞賜給麾下的肱骨之臣。
仔細看來,這枚銀錠呈圓碗形,底徑大約0.6公分、長約0.5公分、高約0.3公分,放在手中剛好盈盈一握。
掂了一掂,重量絕對接近一斤。
銀錠內鑄有兩方楷書陽文鈐印,右面豎向鑄造有:“老河口”三字,左面豎向鑄有“萬興爐”三字,銀錠中間還刻有一個小小的“乙”字,底部有一方形小空洞,銀錠表面的蜂窩自然,帶著圓光,顯現出較高的鑄造工藝。
你高祖姥爺在川鄂古鹽道上,曾經有幸見過這種馬蹄銀。
當然,只有當時幾個大的鹽商,才會有這種銀子。
此銀錠銘文中的“老河口”指的是湖北襄陽府光化縣所轄老河口鎮也就是現如今的湖北省襄陽老河口市。
清代時期,老河口是漢江中游東岸的重要物資集散地。
因太平天國運動席捲長江中下游,淮鹽北上道路受阻,川鹽南下,大宗交易頻繁,清廷於咸豐三年創行了厘金制度,以籌集軍餉及官鹽時,使用此銀錠。
你高祖姥爺手拿銀錠,不禁唏噓,他問道:“三老,您是否稱過?這一枚銀錠重量多少?”
三老說,當年我阿翁拿到這些銀錠後,並未曾想留下,而是派人攜帶木箱前去追逐未遂,才不得已留下,並叮囑族人只是代為太平軍保管,任何人都不可擅自動用。
為此,在封箱之前確實逐枚逐枚地稱量過並登記在冊。
這每一枚銀錠重量足足有十二兩。這一箱子裡裝有整整五百個銀錠。
你高祖姥爺又不禁吸了一口涼氣!
五百枚,每一枚十二兩,整整六千兩銀子!
怪不得兩個壯漢抬著進來都有些吃力呢!
在你高祖姥爺所處的民國時期,銀元也作為一種老百姓認同的主要貨幣形式。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擔任中國民國大總統時期,北洋政府發行新的貨幣“銀元”,也就是“袁大頭”,也被稱為“大洋”。
這種銀元因其所含的銀是實實在在的,也就是每枚袁大頭大標準重量應該是26.6克,稱為壹元。
因為袁大頭幣形統一、成色準確,所以在鹽道上主要流通的、認的就是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