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河邊撿玉捉鮭魚(第2/4 頁)
,深受人們的喜愛,營養價值很高。
由於其艱難的繁衍之路,成就了大馬哈魚“母愛之魚”的美名。
吃大馬哈魚有利水消腫,補虛健胃,理氣和中,止痙止痛的功效。
大馬哈魚分佈於太平洋北緯35°以北水域。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綏芬河、烏蘇里江和松花江。
大馬哈魚是肉食性魚類,以小型魚、蝦和水母等生物為食,幼魚以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為食。屬海河洄游性魚類。
雌魚在砂礫質江底掘穴產卵,卵呈球形,直徑5—7毫米。
產卵後親魚生命力耗盡自然死亡。
大馬哈魚一生中產卵一次,產卵後便失去生命,雄魚略多於雌魚。懷卵量不大,4齡魚平均懷卵量約4500顆。
大馬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c,河道底質為沙礫河床。
大馬哈魚產卵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當魚群進入產卵地時,雄魚便遊向雌魚,互相摩擦,當有第三者介入時,雄魚即進行驅逐,然後進行排卵受精於窩內,產卵後雌魚反覆以尾鰭撥打石礫,以此來覆蓋受精卵。
大馬哈魚終生只繁殖一次,產卵量為3000-5000粒,卵大,呈橘紅色。受精卵經過一冬低溫孵育。到翌年春天,冰雪融化,胚胎孵出,在產卵地逗留約一個月,卵黃被吸收完畢後,開始索食,約於7月隨江水歸入大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受精卵孵化出的仔魚,喜歡潛伏在石礫間黑暗的地方,長至50毫米左右,便開始順河水流下進入大海,沿途攝食小型浮游生物或死去的母體;到達海口時,逗留一段時間,即向遠岸遷移;到達性成熟時再歸入淡水河道,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
大馬哈魚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
中國黑龍江是“大馬哈魚之鄉”。大馬哈魚作為一種鮭魚,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屬於世界名貴的經濟魚類。
大馬哈魚體內每千克魚肉含有5毫克的天然蝦青素,養殖的大馬哈魚如果不含有蝦青素就是白色的,這種蝦青素就是該魚有強大體力的原因。
蝦青素是現在發現的一種最強的抗氧化劑,因此長期吃鮭魚的愛斯基摩人基本沒有心臟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而且體力超強。鮭魚肉都有補虛勞、健脾胃、暖胃和中的功能,可治消瘦、水腫、消化不良等症。
另外魚體可製成罐頭或乾燥鹽醃、煙燻與冷凍,以清蒸、油炸、火烤等方式烹煮均美味。
大馬哈魚不僅肉味鮮美,魚子更為名貴。
它的魚子比一般魚子大得多,單顆魚籽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營養價值極高,是做魚子醬的上好原料。
經鹽漬的魚子,具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卵磷脂,對人體的神經細胞的增補、防止脂肪代謝的紊亂均有重要作用,被譽為最為著名的營養佳品。
但是,這麼珍貴的魚類在快速減少,瀕臨滅絕!
因農業灌溉需要,修建了一些攔河壩,為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作用,但也給洄游的大馬哈魚設定了障礙。
河道破壞嚴重採金業迅猛發展,許多淘金船在河道內挖沙挖礦,改變了河道的原有地貌,導致河水水質惡化,破壞生態環境。
產卵場遭破壞而消失,大馬哈魚對產卵場的要求很高,由於人造水庫大壩截流,造成鮭魚回流被切斷,失去產卵條件!
科爾濱河上游庫爾濱水庫和發電站,就是一九七七年開始修建了一個大型水利工程。
十天後,阿庭河道和庫爾濱河道岸邊,地面上幾乎找不到瑪瑙原石了,李一帆立即結束淘石之旅,向著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