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敲定價值30萬貫的對明貿易(第2/4 頁)
不拒,賣誰不是賣呢,不過本家生產火藥,優先目的乃是保證本家的火藥供應,多餘才是出口賺錢。”
“同時本家是羽柴家的家臣,作為家臣,為主分憂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羽柴家需要火藥供應,本家沒有不給之義,這兩塊就佔據了本家生產的大部分火藥。”
“如今李先生想要向本家採購火藥供應九州,本家恐怕沒有這麼大供貨量給你們啊,就這點貿易量,李先生你們也看得上嗎?”
“無礙,因為價格便宜,且能省去運費,量多與少,無非是成本總量下降多少的問題,對於本家而言,已經是賺利了。”
說話的乃是李忠國,不虧是家老,說話滴水不漏。表明意思我買過來降低1貫錢成本也是提升利潤,可是相對於每年數百萬貫火藥貿易的李家而言,這幾萬貫對於成本的降低,其實是鳳毛麟角。
秀家從他的話語中驗證了自己的所想,心裡也明白,對面劫了你的船是給你警告,把你船隻放回來是給你釋放善意,如果你還不給面子,以後宇喜多家在南日本的生意怕是做不下去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於是秀家只得答應他們的要求,雙方約定,宇喜多家生產的所有火藥除了自己使用和供應羽柴家外,全部由李家代理行銷日本,李家為此多付2成價格給宇喜多家。
雖然協議之上沒有標註違約的後果,但是秀家心裡很明白,如果秀家偷偷摸摸供給給第三家大名,宇喜多家的船隊,就別想在南日本航行了,但是備前身處瀨戶內海,失去了海軍,宇喜多家就宛如甕中之鱉,再也沒有出頭之日。
雖然這個協議很憋屈,但是秀家覺得可以舉一反三,向他們推薦了備前火繩,相較於火藥,備前火繩的生產力限制並不大,每年都有8萬貫左右的火繩被出口出去。
關鍵是備前火繩不僅比南蠻繩便宜,而且比南蠻繩更耐燒,一經退出就供不應求,在日本市場上已經對曾經被南蠻人壟斷的火繩市場進行了衝擊。
明國商人本身是不做火繩貿易的,這東西佔地大,而且明國自己火繩都依賴南蠻進口,但是不妨礙他們就近取貨進行貿易啊!
李家明顯是做了功課前來的,李國助如今聽說宇喜多家願意將火繩的代理權交給他們,當即拍板決定,依照火藥慣例,加價2成,交由李家全權代理。
隨著秀家主動開拓商路,側殿的氛圍變得舒緩起來,聊到貿易秀家和李國助就像找到了共同話題一樣。
此前宇喜多家從蝦夷獲得的物資,都要自己轉運平戶進行貿易,一年來回也就那麼幾趟,如果以後與李家直接簽訂了貿易協議,雙方在高松、岡山進行貿易,不僅可以大大縮短蝦夷往返的時間,增加往返的次數,關鍵可以帶動備前、贊岐的發展。
岡山與高松,本就在瀨戶內海中間位置,一南一北控制著瀨戶內海水道,是平戶與堺聯絡的重要支點,如果李家與宇喜多家的貿易可以放在岡山交易,完全可以使得兩町發展成為僅次於堺、平戶的大港。
秀家想到這裡就不住的興奮,於是命人將蝦夷特產的皮貨、黃糖等物資,以及備前長船用新法打造的三本枚武士刀拿出來給李國助看。
日本的武士刀在明國一直很有銷量,這應該是可以算是日本師以漢技以超漢的一個典型。
雖然有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確實中國有許多名刀做工精美削鐵如泥,但是這些名刀太過珍惜。
而日本刀匠或許打造不出明匠的上限,卻能夠量產超越明朝同時期品質的普通刀具。
早在宋朝時候,日本的名刀就是達官顯貴趨之若鶩之物,而明朝建立以來,長船名刀本就是日本每次進貢時候必帶之物品。
從明建文帝三年(1401)派使者奉表通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