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宣傳(第1/2 頁)
“總統閣下,實在太好了我們終於勝利了!”
“勝利,還早著呢。好了,河蘭使者已經走了談判已告一段落。無論是工業、農業、商業都需要和平的環境發展,停戰只不過是中長休息而已。現在我們必須發展起來,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劉晟說道。
“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屬於自己發聲的喉嚨,現在都沒有一個現代化的報紙業。甚至連抵報都沒有,我們的政策、官方資訊都無法使國民知道,必須做出改變。我決議推動報業發展……”
作為受到儒家學說薰陶的首相羅義伯道:“可是總統,老祖宗的治國方略不是一直講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發展報業不是使民開智,與大道不符啊!”
“現在我們面對是千年以降的大變局,如不與時俱進必然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下化為齏粉。再說了您剛才斷句不對,應該這樣斷: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可以前先生不是這樣交的啊!”
“以前可是沒有這麼完善句讀的,可能是斷錯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論語中沒有愚民的意思,但有很多人認為這句話就是愚民,這是由於過去的書裡沒有標點符號,很難斷點,斷句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樣了。
據說斷句有多達十七八種斷法。但核心思想主要有兩層的解讀方法:一是愚民之策,主要是受歷代統治階級青睞,即傳統註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認為老百姓只可以讓他們按照統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去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另一種就是大公之策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民眾中提拔人才,認為可以使用的,就推薦他;認為不可以使用的,也要讓他知道不被使用的原因。
加上現代工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人員。這就需要從事傳統的農業人口,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對人口的素質也就要求更高,這也是西方從一開始就已經設計好了:生產以銷售為目的,出現買賣勞動力的市場,使用貨幣作為交換媒介;資本家佔有資本,支配著生產過程和金融決策,經濟行為以尋求利潤為目標;資本之間存在著競爭,但實質上則趨於壟斷。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就需要更多的人員參與,從事基礎的生產、銷售。但他們又不需要更多的階層精英,所以教育就成為分水嶺,在歐陸都是實行的貴族精英教育,一開始就拉大了差距。平民只能進入基礎教育,就算是過關斬將,除非是你足夠優秀運氣夠好,也有足夠的資源才能突破階層,躍升到上一階層。
而現在殖民狂潮的出現,就是因為資本的瘋狂擴張。導致了本國市場無法滿足擴張需求,而在擴張過程中國民享受到了足夠的紅利。進而進一步在支援了擴張。
在蘭芳新政府的推動下,屬於官方的蘭芳時報誕生了。
“賣報,賣報!最新時政訊息:我國已與河印殖民政府達成停戰協議!想看的趕緊來買啊,先生要來一份嗎?”此時街頭小巷都出現,賣報童的身影。
“小孩,過來。你這報紙是什麼東西”此時靠坐在茶樓桌的茶客問到。
“先生,要不買一份吧,這個報紙就是跟以前官方抵報一樣。”報童按話術說道。
“那行吧來一份,多少錢?”
“只要5個銅板,先生”
“這麼貴!算了來一份,我倒要看看裡面有什麼內容!”
畢竟剛開業沒有多久還做不到,天天更新,只能按周更新。這就造就了一期內容多頁面多的情況。分為時政、詩文、律法常識、小說、廣告等多個方面共計4開。
隨後茶客便拿了一份看了起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蘭芳時報幾個大字,上書第一期……一時間看報成了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