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第2/2 頁)
的征途上還有許多艱險.但是,長徵的收穫肯定遠遠超過了討出的代價。
長徵中存下來的領導幹部和指揮員,其中大多數在日後的戰火中也安然無恙,留在贛南的隊伍損失最大,儘管如此,也還有不少倖存者。
與蔣介石的鬥爭是激烈的,自己內部也有過激烈的鬥爭。它在等候向志們上山出席政治局會議及隨後召開的中央全會時。他的腦子裡不會不想到這一系列的鬥爭。
長徵中,沒有任何革命領導人投敵。長徵的每一步都使他們變得變為堅強,最後毛取得了‐致公認的領袖地位。長徵是在懷疑、猜忌、陰謀與恐懼的氣氛中開始的,當時毛不在領導圈內,而長徵結束時,大家都有了堅強的信心,毛也隨之成了領袖人物,他用事實和手腕爭取了不少反對過他的人。唯獨張國燾在一九二八年不辭而別,投奔了蔣介石,而後又流亡香港和加拿大。博古在延安接管了《解放日報》,要不是一九四六年死於飛機失事,他會在後來的革命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洛甫和王稼祥已成了毛的堅定的支持者。十分精明的周恩來曾經是毛的對手,此時已成為他的一位出色的參謀長。
毛坐在藤椅上,遙望藍天,思緒萬千:有誰會選中陝北作為革命根據地呢? 這裡既荒涼又偏僻,到處是黃土高原,褐色的十地,光禿禿的,沒有樹,沒有草,沒有水,無情的風沙打在人們的臉上,象彈片一樣厲害。陝北人煙稀少,農民貧窮而又目不識丁,疾病流行。去古都西安要穿過沙漠,步行一個星期。多少年來,陝北的群山一直是盜匪的巢穴,是一片被不法之徒、封建親教和秘密幫會左右著的土地。
然而,毛十分清楚,事實也證明,那裡的環境對革命十分有利,一九二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之後,更是如此。西安事變導致了國共停戰,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有了延安,毛才有可能考慮問題、進行寫作和研究中國的未來。在延安。毛把自己的隊伍緞煉成為一支革命的精銳部隊,贏得了中國。在這裡,長徵精神發展成為延安精神,毛就是用體現這種精神的哲學、制度和策略來締造他的共產主義國度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