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頁)
學者們對毛澤東的這一舉動早就有所猜測。有的人認為他因為沒有盤纏而回去了;或者是因為學習法語有困難,或許是因為他與那些穿著比他講究、比他富有的人在一起感到不自在。
這些解釋看來都沒有充足的理由。花了大半輩子研究毛澤東的中國歷史學家李銳認為,毛從未打算過出國。毛認為他的朋友應當吸收西方文化,把其中有用的成分帶回中國。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但毛的天地就在中國。要是他出國的話,留在國內的領導核心就會分崩離析。
李銳認為,毛澤東那時就已經得出結論,中國必須進行改革和重建,而實現這一目標就要靠他,他一定要當領袖,因而感到有責任留在中國。他對西方並末表現出應有的興趣。李銳覺得,這是一個缺點。
上述情況在毛澤東的整個生涯中都起著作用。&ldo;洋包子&rdo;與&ldo;土包子&rdo;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衝突和關係緊張。有的人認為,毛歷來妒忌周思來的處世手腕,後來還妒忌他的國際威望。儘管如此,這兩位不同人物之間的聯盟卻是牢不可破的。他們兩人相輔相成。毛是哲學家、詩人,頭腦裡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幻想。他具有一種熾熱的精神,準備作出任何犧牲;準備為實現自己的見解而採用任何謀略。他追求目標,堅定不移,不容改變,但在實現其目標的方法上則機動靈活。( 直至生命最後幾年 )他還是位善於用人的天才,不斷地把自己的敵人和對手變成有用的盟友。周恩來則是一位實幹家、外交家、人道主義者,是一位&ldo;管家&rdo;。
多年以後,周恩來和毛澤東早已掌握了中國的最高權力,當用依靠其敏捷的思維、雄辨的口才和大無畏的勇氣度過了瘋狂的&ldo;文化大革命&rdo;的難關 (毛卻坐視不救 )之後,他感慨萬千地談到毛澤東:&ldo;我們都是他的學生,但是我們不可能做得象他那麼好。&rdo;我相信他這番話是完全真誠的,是肺腑之言。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仍這樣認為。但是,他對毛的晚年幾乎使他本人和整個中國遭受滅頂之災的大動亂是怎麼想通的,我卻無法想像。常聽到外國人和一些中國人說,周是位十全十美的朝臣,是忠實可靠的政策執行者,是位務實的行政管理大師。儘管毛有時心血來潮,無法無天,如&ldo;大躍進&rdo;和&ldo;文化大革命&rdo;‐‐周恩來卻穩穩地把握住了國家的航、程。除這一切之外,他還具有許多可貴的品質,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從中國人那裡聽到的。他事無巨細,對人和藹可親。長征途中,他親手把傷員輕輕扶上擔架,唯恐別人的手用力太重;當他得知他的老朋友安娜&iddot;路易斯&iddot;斯特朗在醫院裡奄奄一息而身旁沒有任何親友陪伴時便大發雷霆;在他晚年動盪的歲月裡,晚上他常工作到深夜,常常疲乏不堪,憂心忡忡,在去人民大會堂參加又一次正式宴會之前,他會像普通工作人員那樣,先溜進北京飯店的廚房吃一碗麵條,等等。難怪近年來形成了對他的個人崇拜。
在遵義會議之後,長徵的許多事情有了頭緒。二月五日,紅軍抵達黔滇川三省交界處的一個名叫雞鳴三省的小鎮時,博古的中央委員會常務書記一職便悄悄地由洛甫替代了。毛正式被指定&ldo;協助&rdo;周恩來作軍事決策。三月十一日,毛澤東與周恩來、王稼祥一起被任命為&ldo;三人軍事指揮小組&rdo;成員。當然,毛在其中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毛澤東最初的行動之一是設法同莫斯科取得聯絡,把遵義會議的情況告訴他們。當時除了派信使前往外,沒有其他別的聯絡辦法。派出的第一名信使是潘漢年,他曾奉命執行過多次對地方軍閥的秘密使命。潘漢年先到了上海,但在那裡沒有找到共產黨的組織。共產黨組織已被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