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王爺之邀(第1/5 頁)
幾日後,隨著朝廷新發的詔令而來接任環州新知州的,竟然是种師道。
秦剛之前去渭州時途經原州,曾與种師道相談甚歡,後因時間緊迫約定此後再敘,不想這一約定竟然就在這環州成為了現實。
環州地處戰略要地,先前為安排秦剛的升職,讓那裡的知州种師中為此騰開了位置,如今秦剛提拔而去,此地又不能隨意安排沒有能力的官員,於是朝廷考慮再三,還是交在種家將手中更讓人放心!
原州離環州很近,种師道得了詔書當日便趕來了環州,非是急於上任,而是特地來找秦剛。
見面之後便盛讚其就任期間,對環州民生、經濟的提升與改變,並表示他將會“蕭規曹隨”,同時提出了希望環州的原有吏員班子能夠留任半年的請求。
种師道的這個要求,是參考了保安軍在秦剛走了之後的變化而得出的結論。
雖然繼任知保安軍的李沂十分認可秦剛在保安軍實施的一系列改良後的新法,但是在秦剛的那些菱川書院出來的吏員離開,胡衍的主要工坊都搬走之後,保安軍的發展還是不可避免地回落了不少。
其實秦剛離開保安軍時,主要只是有擔心呂惠卿的因素,不敢有太多保留,而在環州的情況則完全不一樣了,前有孫路的拜託與承諾,後有對於接下來對西夏的商戰規劃,本來就想把手頭力量在環州多留段時間,對於种師道的請求也是欣然同意。
畢竟,無論是對於來到環州不久的金宇,還是那些菱川書院的學生,他們如果是留在州衙裡實際工作崗位上才能夠更加鍛鍊自己的才幹、甚至說積攢自己的經驗與功績。眼下秦剛在京城裡的那個提舉學政司還只是一個空架子。
過了幾日,种師道設宴邀請秦剛,席後留其閒聊,秦剛便知他有話想講。
果真,一番客套之後,种師道陷入了沉吟之中,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後,他才緩緩開口:“種家雖在此地三世為將,卻屢經沉浮,到了師道這輩,兄弟數人,終難再及祖父之功名。某曾以為,此乃我大宋重文輕武之故也。於是,某自小放棄了從軍之路,而得以拜張子為師。但是從官二十多年來,卻蹉跎至今,少許積累了點功名聊慰,終與種家大業無緣。”
“彝叔此言過矣。”
“非過也。但也正是結識了徐之後,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更在師道重回這環州之地,觀徐之施政,佩服之餘,便也想到,唯有一事可東施效顰、亡羊補牢一番,還望徐之不吝相助。”
秦剛聽了,卻笑道:“彝叔兄之意,莫若先讓小弟來猜一猜,我們各將答案寫於手上,如若猜中,便說明是英雄所見略同,支援之說自當不在言下。”
种師道點頭笑道:“徐之此言倒也有趣,可以一試!”
於是兩人各在手心寫下字,然後湊在一起,慢慢展開一見,种師道所寫為“自家軍”三字,秦剛所寫是“種家軍”三字,雖略有區別,竟然都是一個意思。
“哈哈哈哈!”种師道不由地放聲大笑,道:“知我者,徐之也。某隻想效仿順寧寨,邀遣你綠曲兵之精英,幫我訓出一支三百家兵,我知徐之的綠曲兵餉銀甚厚,整訓期間,他們這教官的費用便由某來承擔。整訓過後,若有願意留在西北者,某必將於環州禁軍中重用!”
种師道這是想明白了,不管是為文為武,手頭沒有一支可以自己管控的軍隊,終究在這亂世是無法徹底立足的。想那折家軍,除去折家子弟之英勇將才之外,穩定且善戰的自傢俬軍,才是最核心的實力所在。
正好他現在升任知州,依例可建三百私兵。在看到來了西北之後就不斷屢建奇功的綠曲親兵營的戰鬥力之後,他便希望能夠得到秦剛的幫助。
其實這一建議,秦剛本來就能猜得出。而且這次种師道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