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拉攏之行(第1/2 頁)
“殿下還特別強調,德行與學問並重。”
成敬告辭,胡濙凝眉嘀咕:“這算什麼意思?江南有什麼問題?”正好見於謙回到內閣,抓著他躲在一側嘀咕。
于謙聽後,微微一笑,解釋道:“胡大人,殿下之意在於,選拔人才不能僅憑一時的才華展示,更要看其德行是否符合朝廷的期望。江南雖才子輩出,但若德行有虧,亦難當大任。殿下希望禮部能夠深入考察,確保選拔出的人才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品行端正,能夠為大明所用,為百姓造福。”
胡濙聽後,半知半解。于謙見他不開竅,低聲提示道:“老夫且問你,鄉試遞上來各人你可知道有何共性?”
胡濙想了想斷然道:“家世顯赫,最低也是個商賈之家。”
這有什麼問題嗎?貧困百姓哪來的銀子錢幣買書房四寶,更別說請得起塾師了。
于謙嘆氣道:“若只看重家世背景,而不顧及個人的德行和實際才能,那麼那些真正有才華但出身貧寒的學子就會被埋沒機會出頭。長此以往,朝廷選拔的將不是最優秀的人才,而是最富有的人才。這不僅對大明不利,對那些勤學苦讀的寒門子弟更是不公。殿下所慮,正是科舉之弊。”
胡濙脫口而出道:“可他們都是堂堂正正經過鄉試考上來的啊?難不成本官還要一個個過問貧困之家不成?!”
于謙只丟下一句:“你若是不明白,且去問問殿下吧。”
胡濙無法,只能硬著頭皮在隔日的早朝攔下朱祁鈺,躬身行禮後,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殿下,臣有一事不明,鄉試名單已出,再考慮落榜之人的德行與學問,是否還有補救之法?”
朱祁鈺示意他不必拘禮:“胡大人,科舉制度本意在於選拔賢才,德行與學問缺一不可。鄉試雖已結束,但若真有才德兼備而因家境貧寒未能上榜者,朝廷自會設立特別的途徑,如恩科、特招等,以確保不遺漏任何一位有才之士。你身為考官,理應明白此中深意,不可因一時之見而誤了大明大事。”
朱祁鈺的話中有話,可胡濙聽得卻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恩科考試是為那些錯過正常科舉考試機會計程車子們提供的補考機會,而特招則是針對那些在特定領域表現出色的才俊,如文學、武藝、醫術等,給予他們直接進入仕途的機會。
這也是朱祁鈺直接引用了現代那套招學之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牽馬還得有個馬才。
朝廷選拔人才的途徑不應侷限於傳統的科舉考試,而應更加開放和多元。
胡濙恍然大悟後愣在原地,連朱祁鈺什麼時候離開也不知道,于謙拍了拍他的肩膀:“是不是第一次聽此法?怎麼樣?”
胡濙回過神來,深吸一口氣,緩緩吐出,咬牙暗道:“真會折磨人!”
恩科和特招的訊息從京城如春風一路吹遍了大明的疆土,各戶各家紛紛議論著朝廷的這一新舉措。
士子們或喜或憂,有的因錯過了鄉試而看到了新的希望,有的則擔心這會使得科舉之路更加擁擠。
但對於寒門子弟而言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朱祁鈺特許走恩科和特招的人免除科舉考試的費用,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此舉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評。
入夏後便開始了會試,各省的考生上京趕考,京城各酒樓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酒樓老闆們也趁機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吸引考生們前來消費。
六部各官暗地裡與學子們聯絡,以切磋之名行拉攏之實。
他們不僅在學術上給予指導,更在政治上給予暗示,使得學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朝中各派系的潛在支持者。
此風氣自古便是官場中常見的手段,朱祁鈺有心阻攔,被于謙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