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頁)
現在非常明顯,以完全擊敗法國為目標的作戰,是再也不可能像施裡芬所計劃的,在一擊之下來予以完成。上文已經解釋過,這種必要條件是已經不再存在。不過,假使在設計時是準備一旦當陸軍總部所想像的部分性勝利贏得之後,即繼續進一步徹底擊敗法國,那麼現有的作戰,就至少必須與這個最後目標之間具有聯絡!第一點,它應要求完全擊毀敵軍的北翼,以求為第二步行動建立決定性優勢,後者的目標即為殲滅在法國境內的盟軍剩餘兵力,第二點,它又應同時創出一個有利的戰略情況,由此以便發動這個進一步的打擊。
照我看來,現在所擬定的作戰計劃,對於這兩個基本要求的達到,都是毫無保障的。
當德國的突擊部隊,b 集團軍群,共有43個師,達到了比利時之後,就會一頭撞上20個師的比軍,若是荷蘭也被包括在作戰計劃之內,則更要加上10個師的荷蘭部隊。無論在素質方面,這些部隊比之德軍如何居於劣勢,但因為有堅強要塞( 在列日的兩側和沿著亞爾培運河) 和天然障礙物( 在比利時境內有亞爾培運河,一直流入安特維普要塞為止;和以拉穆爾為樞紐的馬斯河的要塞線;在荷蘭境內有無數的水道。) 的幫助,所以很有利於防禦。而且在幾天之內,這些兵力即可以獲得英法盟軍的增援( 包括其一切的坦克和摩托化師在內) ,後者是早已集結在法比的國界上,以防德軍的入侵。
所以德軍右翼不可能再像1914年,用一個大規模的迂迴運動來獲得戰略性的奇襲。等到英法盟軍達到之後,德軍就必須與一個實力相等的對手作戰‐‐而且多少是要作正面的攻擊。所以這個第一擊的成功是必須要用戰術性手段來尋求,因為對於攻勢已無戰略性運用的機會了。
假使敵人在領導方面能具有相當的技巧,則他在比利時境內有逃避徹底慘敗的可能性。即使他不能守住安特維普,列日,馬斯河( 或西莫斯河) 一線,他也仍然可能保持著相當良好的秩序,退到下索姆河的後方。一旦到了那裡之後,他又可以抽調其強大的預備兵力,再建立一條新正面。到了此時,德軍的攻勢必已逐漸喪失了它的動量。而a 集團軍群也會無力阻止敵軍從色當以東馬奇諾防線的終點起,到索姆河下游為止之間,建立一道新防線。這樣一來,德軍的處境就會與1914年秋季會戰結束後的情況頗為相似了。其唯一的收穫就是沿著海峽,佔領了一個較寬的沿岸基地。所以我們既不能毀滅在比利時境內的敵軍‐‐假使我們想在決定性階段中獲得適當優勢,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又不能為以後的戰局建立一個有利的戰略情況。陸軍總部所計劃的作戰,最多隻能獲得一個部分性的勝利,此外更無其他。
以後事實證明,在1940年,敵軍在比利時境內是全部被擊潰,這應該感謝b 集團軍群的巧妙運用,結果荷比兩軍都被迫投降。但是不管我們對於德軍的領導能力和裝甲部隊的打擊力量具有如何偉大的信心,這樣的成功卻還是事先無法估計的。假使對方能有較好的領導,則這個故事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敵軍在比利時北部之所以一敗塗地者,其主要原因又還是因為我方以後改變了原定的作戰計劃。a 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得以長驅直入,切斷他們的交通線,並迫使他們離開索姆河一線。
最後,還有一件事情也是陸軍總部計劃中所不曾考慮到的‐‐一個果敢決斷的敵軍指揮官所能具有的運用範圍。誰都不應假定對方指揮官是缺乏此種領導能力,尤其是當時的甘末林將軍在我們這一方面是頗負盛名的。在戰爭爆發之前,貝克將軍曾經訪問甘末林將軍,對於他獲有一種極佳的印象。
一個果敢的敵方指揮官足可以一方面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