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國慶日下午
天氣晴正
上午遊行過了
「國慶日」字樣,可能是木心用入詩中的唯一一次。我輩的兒時記憶,直到「文革」前的一九六五年,每年十月一日的大事,就是「上午遊行」。
黃浦江對岸
小鎮中學教師
二十四歲,什麼也不是
這是實話。以他年齡推算,時在一九五一年,又兩年,我出生了,哪曉得長大後會在紐約遇到「孫牧心」……
看樣子是定局了
巴黎的盤子洗不成了
奮鬥、受苦,我也怕
又是實話。庫爾貝尚且「苦煞」,何況「奮鬥」巴黎。戰後的留法青年想必早經帶回訊息:要準備洗盤子……現在去不成了,怎麼辦呢?
看樣子是就這樣下去了
平日裡什麼樂子也沒有
除非在街上吃碗餛飩
一九五六年孫牧心首次入獄前,在高橋鎮育民中學教美術、教音樂。那時的浦東全是農田,我幼年隨父親去浦東看海,折回途中,便在高橋鎮吃碗陽春麵。
有時,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有時,波德萊爾
真不如一碗餛飩
誰曾這樣地描述五十年代嗎?我以說不出的理由,愛這首詩,而早年木心與我的上海記憶,會合了。那時他的偏愛經已確立。何以見得呢?遺稿中的另一首詩題為《我們也曾有過青春》,地點不變(上海),時間早了幾年(就讀美專的一九四六至一九四八年),孫牧心寫到了繪畫之外的故事,有姓名,有心情,也有觀點:
年輕時候,那光景
我們人生模仿藝術
不是藝術模仿人生
窗外二次大戰剛過
窗內十九世紀至尊
音樂是我的命
愛情是我的病
貝多汶是我的神
蕭邦是我的心
誰美貌,誰就是我的死靈魂
同樣的意思,他常私下說起,證明他暮年仍然保留著早歲的趣味,或者說,趣味的記憶,這記憶,根植於四十年代的上海美專與杭州藝專。
我能描述七十年前的藝專語境麼?倘若能,便可追尋木心,解答他與我在紐約種種爭議的由來。我想說,那是西畫在民國時代的地方語境,之後被神話,再之後,被遺忘了:藝專,尚屬小焉者,單一句「上午遊行過了」,眼下的青年即已無從感知。
回到五十年代,黃浦江此岸還住著一位青年,章明炎,日後是我的啟蒙老師。一九四八年前後,他就讀上海的行知藝專(以陶行知命名而短期存在的藝專),也是浙江籍上海人,也曾師從劉海粟,也任中學美術老師。我十四五歲師從他學油畫,終生記住了他的話語。什麼話語呢?譬如:「伊味道好!」那是他讚美一切好畫的最高形容詞。時當「文革」初年,四顧無人,他就對我說起西洋的「大師」和「巨匠」——我暈眩著,頭一次聽到這等詞語——哪幾位呢?
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之後,忽然是梵谷與塞尚。
日後跑得遠了,我與南北藝術學院的師生俱皆混過,一路看、一路聽,漸漸明白章老師的「巨匠」名單,都是三四十年代江南藝專的譜系。非僅是他,兩校散在各地的學生(那時已入中年)大抵操持同樣的話語、標舉同樣的巨匠(當然,還有若干別的名字,譬如波提切利、魯本斯、倫勃朗……),最後,我遇到了他們之中的孫牧心:一個離開校園即自我放逐、長久隱匿的人。
而在如今面世的中國現代美術史專著中,根本找不到以上的話語和細節。
「喔……喲,煞有介事!」有一次木心笑吟吟地說,「他們都有自己的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