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2 頁)
卻說劉宏去了長樂宮裡問安,見了親母董太后,將太尉李鹹所諫之事告知董太后,因兩人本來只是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若不是竇氏外戚想選個年幼皇帝便於控制,這天子之命還落不到劉宏身上。
登基以來,朝政董太后多加幹預,雖然多有不公,但劉宏並未阻攔,一方面在他看來賣官求貨,收納金錢這些都是小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他信任生母之故,此時找她商量也是為了求妥而已。
董太后聽了劉宏之言,想及數日前所收財物,暗道劉悝手段真是厲害,連三公都請了出來,不過她也不怕,即使通天又如何?君不見皇帝一聲旨意,他還不是乖乖被司隸校尉押解進京?而且她是出名的收錢好辦事,守信之人,怎會砸了自己招牌,略一沉思便道:&ldo;李公此言有理,老身也覺只段紀明一人審理有失妥當,渤海王畢竟宗室近支,先帝親弟,此事皇帝應當謹慎處理,切勿予外人口舌之爭。&rdo;
&ldo;諾。&rdo;
&ldo;既如此,老身也累了,皇帝便回吧。&rdo;
‐‐‐‐‐‐‐‐‐‐‐‐‐‐‐‐‐‐‐‐‐‐‐‐‐‐‐‐‐‐‐‐‐‐‐‐‐‐‐‐‐‐‐‐‐‐‐‐‐
歷史上靈帝是真的非常貪財,愛做生意,也嘲笑過桓帝&ldo;不能作家居&rdo;,因為桓帝時期國庫真的沒錢,他也沒靈帝這個商業天才有搞錢的本事。
第二十二章 太學
縱觀歷朝歷代,皇宮作為朝廷禁地,雖然管理看守嚴格,但本身卻無任何秘密可言。劉宏與李鹹以及董太后見面所談論事情,早就飛到了一些時刻關注皇帝動靜的權貴耳裡,不過多數人因為此事涉及皇帝家事,並未行動,只是靜等事態發展。
直到第二天,皇帝突然召見三公九卿入宮,討論此事,並且話語裡對段熲一人審理此事並不信任。作為臣子必懂帝心,何況此事與他們利益不大,司徒許栩、司空宗俱適時出聲,言及&ldo;陛下所言極是,對於渤海王一案要慎之又慎&rdo;,稍後九卿裡光祿勛楊賜也進言僅司隸校尉一人審理不妥,其餘諸公見事風向轉變皆出言不妥,唯大鴻臚袁隗等人依舊反對,此時宦官皆不在殿內,未能改變劉宏立場,便又下旨意,&ldo;詔冀州刺史立即遣送渤海王一族進京查對,交由司隸校尉審理,命太尉持節監審理渤海王一案,大鴻臚、宗正、廷尉為輔。&rdo;
朝廷明旨發出,便不可更改,訊息傳到侯府,眾人皆喜。商討後,韓靖與劉華便又四處走動,為劉悝一事奔走,伏完改任中散大夫,雖是閒職,然此時還需其活動與劉宏身邊,探聽虛實,便未參與。
伏泉於此事已無作用,畢竟他才虛歲十二,雖然因獻防治瘟疫之功,朝廷賞了童子郎,但在政治鬥爭裡,還是顯得不足一提。不過,此事已經偏離了歷史,相信王甫等人的圖謀應該不會成真了。
既然賞了童子郎,他就得去太學讀書了,其實論家世身份他以後也肯定要去太學讀書,只是早一些晚一些罷了,除非他想和自己祖輩一樣不做官,只願做一個教書匠。
漢時,郎多出現在官名中,童子郎,顧名思義,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