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第2/5 頁)
播時給觀眾帶來最佳的體驗。
何炯和導演在一旁商量著什麼,他主持了三屆《華國之聲》,早已駕輕就熟,不過依然抱著精益求精的態度。
何況,這次總決賽不太一樣,將在美國的華語電視臺同步播出。
他抬眼看了看不遠處的一群人,既有紐約華文電視臺的負責人,也有美國音樂行業的專業人士。
紐約華文電視臺對這次的合作非常重視,委派了一位副總前來。
同步播出需要透過衛星轉播,牽扯到不少技術上的問題,他們這幾天在和京城衛視協調,確保資料傳輸不受影響。
美國音樂行業的專業人士過來考察《華國之聲》的節目運作。
國內媒體盛傳美國的節目製作公司有意購買《華國之聲》的製作版權,並非是捕風捉影,雙方正在洽談之中。
“《華國之聲》採用國際一流的裝置,音響效果絕佳,負責編曲和演奏的是華國著名的音樂家和音樂樂團,這檔節目開播了四季,我們擁有一支專業和成熟的製作團隊,保障節目具有極高的水準,達到欣賞性和藝術性的全面融合,從而為觀眾帶來娛樂和享受。”慕姍姍用英語介紹道。
“慕女士,總決賽採用直播的方式值得讚賞,不過為什麼要在室內演播廳呢?我覺得總決賽的氛圍很重要,如果放在戶外,用演唱會的形式會不會更好?把觀眾的情緒徹底釋放出來。”有人提議道。
“我們考慮過這種方案,進行過嘗試,在上萬人的體育場館的確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但無法保證現場的音樂效果。”慕姍姍解釋道,“這既是一檔選秀節目,也是一檔音樂節目,音樂才是重點,首先要確保電視機前的觀眾欣賞到高水平的音樂。”
在體育場館錄製節目,想法很好,但不太現實。
一方面成本過高,相當於舉辦了一場演唱會,要不要向臺下的觀眾賣票?
另一方面效果不好,選手在大冷天裡唱歌,肯定影響發揮,現場人聲嘈雜,不利於管控,沒有在室內演播大廳便利。
一九八五年,華國電視臺的春晚導演組突發奇想,把春晚放到戶外怎麼樣?
於是,當年的春晚把舞臺搬到了京城工人體育館,結果可想而知,效果很差,最終導演組在《華國新聞》上道歉。
不是說不能在戶外錄製大型節目,而是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兩天,來自美國音樂界的專業人士看了《華國之聲》的節目製作模式,提出了不少有針對性的意見,很具有啟發性。
只不過,兩個國家的國情不同,適合美國的不一定適合華國。
慕姍姍帶著這群人來到演播大廳,看著節目的彩排,這些人更注重幕後的籌備工作,這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觀眾看到的節目正是在一遍遍的彩排中成型的。
對於節目組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誰拿到總冠軍,而是把這場秀做好,讓觀眾既為成功者歡呼,也為失敗者落淚。
慕姍姍來到何炯身邊,把他介紹給美國來的專業人士,在音樂選秀節目中,主持人發揮的空間不大。
觀眾想看的是選手和導師,想聽的是音樂。
不過優秀的主持人總能找到自身的位置,何炯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角色,不僅引導著節目的節奏,也引導著選手和觀眾的情緒。
他會安慰被淘汰的選手,鼓勵成功晉級的選手,與觀眾互動。
何炯畢業於京城外國語學院,雖說學的是阿拉伯語專業,但英語也不錯,和老外交流完全沒問題。
他介紹了自己在節目中的定位和對節目的看法,獲得了認同。
“慕姐,看樣子咱們是要走向國際啊?”和老外聊過後,何炯開玩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