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老翁扼腕石橋長嘆 奸人得志山陰荼毒(第5/7 頁)
力薦!到時候建康令一職就非你莫屬了!”
袁昂目光堅定,神態嚴肅。
有了這個許諾,尹碩就如同吃了定心丸一般,高興的差點兒跳起來。
只見他再次叩首,以表感謝。
等他抬頭時,只見那感恩的淚水噼裡啪啦掉個不停。
“如此,老夫便將這重任......交給都尉了!”
袁昂滿臉期待的說道。
袁昂心裡跟明鏡似的,要是尹碩能辦得此事,定可勝過爍金千斤,和七殿下的關係就更穩固了;即使辦不成,自己無非就是遭幾個白眼罷了,總比沒去辦要好上百倍。
而這種事,尹碩既然能接,也便是為了面前的巨大利益,到時候大事不成,需要向七殿下交代的可是他尹碩。
裡裡外外的一算,事情能到這地步,已經足夠了。
於是袁昂親自將尹碩送到大門外,尹碩低頭拱手作別。
尹碩之所以果斷的應了下來,只因心中已有了一番謀劃。
此中細節還需從會稽郡說起。
會稽郡地處江南沿海之地,除了冬天,一年三季都有水患。
而會稽山上有三位老者,因以販樵為生,人稱採樵三翁。
這三人宅心仁厚,撫卹愛民,收留受災百姓於會稽山上,傳道受業,習武培德,慢慢的組建起了會稽郡的一塊仁義招牌,那便是‘採樵院’。
每逢水患,採樵院便將周遭百姓帶到山上躲避,又施以粟粥救之。年復一年,使得采樵院在會稽郡內名聲大噪,深得民心。即便在平常時候,採樵院的人也會到周邊的村子巡遊,救助苦難百姓,正向著“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邁進。
如此一來,雖說治安好了,可是稅收徵不上來。
沒有采樵院的時候,即使在村頭要飯的老太太也要交上一把糠麩或是破舊麻布充當調稅,實在什麼都沒有的窮人,就抓去做勞役衝抵。
自打採樵院成立又壯大之後呢,一切都變了。
活不下去的百姓都去了採樵院,自力更生,開墾山上的荒田,栽種桑麻,就差自立為王了。
雖說採樵院也會在每年徵收調稅之際交上些許錢糧,但跟院中的人頭分攤的應交數相比,那點調稅可以說太過寒酸了。
尹碩曾經親自帶人上門徵稅,結果遭到百姓奮力抵抗,自己在慌亂中跌落下馬,差點兒要了小命兒。嚇得再也不敢去騷擾。
這樣一來,採樵院就成為了民間真正的縣衙,而朝廷知道此情況後並未動武,既不說收編也沒說不徵稅,反倒是派人到山上多次安撫,還發放了諸多救濟錢糧。
面對朝廷如此態度,就連尹碩這個都尉也要對幾個老樵翁恭恭敬敬。
如果能借樵翁之手殺了那個蕭辰,自己既能坐上建康令的職位,亦可得到殿下和袁公的青睞,還有可能順手把幾個樵翁給收拾了。
這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
尹碩思量一番,回到郡府後便叫來管轄會稽山的山陰縣令史懷,將計劃講給他聽,又以銀錢寶器拉攏。
史懷本就是尹碩在軍中的馬前卒,性情暴戾,行事魯莽。
仰仗居功甚偉的臨川王和頂頭上司尹碩,才做得了這山陰縣令一職。如今又得到尹碩如此的禮遇,心裡自然萬分感激。
適逢陰雨連綿,山陰縣內遭遇水災。尹碩見時機已到,於是差譴史懷到會稽山附近的村莊裡,假意救助百姓,又發放糠麩以賑之。
同時轉達了朝廷丈量田畝的聖旨,而後史懷便以蕭辰的名義徵收粟米,用於巡查州郡的給養開銷。百姓此時哪裡還有粟米可交,有草根樹皮就著麩糠吃就不錯了,心裡不由得生出了對朝廷巡查官吏的怨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