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部分(第3/4 頁)
是作為女兒和外孫女,班氏就是活到八十歲過世也覺得太短的。
同樣接到訊息匆匆趕回來的卓昭瓊沒有見過外祖母,雖然出於骨肉親情也難過,但到底不比母親和妹妹,哭了一場之後就幫著嫂子勸了起來。倒是晚一步到的唐慎之悲痛之意絲毫不比卓昭節差,遊氏被他引得眼淚又止不住,心裡倒是覺得班氏總算沒有白疼這幾個晚輩。
哭過說過,就議起了奔喪之事——因為遊煥、宋維儀、白子靜這些孫兒孫婿天南海北的為官作宦,長安還有侯府這樣的貴親,班氏一手養大的卓昭節如今亦是貴為雍國公府主母,這些人都不在秣陵,班氏去後若不等他們就把喪事辦掉,那就太冷清了,也顯得對這些人不重視。
遊家當然不會這麼做,雖然現在是六月裡,但還是用冰冰住屍身,等著子孫們到了再行禮。現在信送了來,就是問長安這邊誰回去弔唁。
卓昭節自然是頭一個嚷著要去。遊氏雖然被晚輩勸說天氣太熱,她年歲也長了,但斟酌之下,還是堅持要親自去送母親一程。這種大事當然不可能就兩個女子出面,卓芳禮本就是蔭封的散官,橫豎沒有正式差使,念著岳母的恩情,索性提出陪妻女走上一遭。
而卓芳禮和遊氏都去了,子孫也都動了心思,但長安這邊也不可能不留人——因為小孩子們到底還是不想帶去的,免得他們年紀太小,路上出事兒。
議下來留了卓昭質夫婦守家,其實卓昭質和卓昭粹留哪個下來都無所謂,然而遊氏走後四房總歸要有個當家主母主持的,赫氏是早就能獨當一面了,在當家上古盼兒究竟年輕,比不得赫氏老練。
至於卓昭瓊,居陽伯府離不得她——或者說她不放心自己不在時兩個妯娌,所以決定她就不要去了。
卓無憂和卓無忌現在都是十一歲,正是淘氣頑皮的時候,雖然沒見過班氏,然而早就仰慕江南的風情,也嚷著要去送一送曾外祖母。但卓芳禮和遊氏顧忌著如今天熱,到底沒肯答應——他們這一輩是一個人也不帶,這樣也方便立刻就動身。
卓家這兒商議得差不多了才想起來還沒問一個人,唐慎之之前一直在旁默默垂淚,此刻悵然道:“我若不去送一送外祖母,豈能稱人?”
於是人就這麼定了下來。
——雖然寧搖碧掛心膝下三個子女,而且這次卓昭節也有父母兄嫂陪伴,所以猶豫之下決定就不陪卓昭節奔喪,而是留下來照顧子女。但唐慎之侯爵的身份並不比寧搖碧國公世子的身份差多少,年邁得善終,有這樣出息的晚輩弔唁哀哭,秣陵遊氏的聲名卻也遠遠傳了開去。
尤其唐慎之的身世,坐足了班氏的賢名。
可這樣的哀榮再盛大,終究換不回端頤苑裡和藹微笑、語重心長的慈祥老人了。
遊若珩在老妻去後亦是深受打擊,他本來就有點木訥,這一次見了面分外的遲鈍起來。看得人心裡暗驚,總覺得彷彿他日子也不長一樣。
好幾十年沒和父母見面,遊氏看到這景象真是悲從中來。
遊家本是秣陵名門,江南出名的書香之家,老夫人去世,自是弔客如雲。告老的時斕和華容大長公主也著人扶著親自上門來安慰遊若珩——卓昭節倒是趁這機會和慕空蟬見了一面。
一見面當然是慕空蟬先安慰她,說了些喪事,慕空蟬問起長安,得知姑母慕皇后惦記著自己,還提到鴻奴,也有些感慨:“都說江南好,來了之後才發現終究家鄉更叫人思念,往後我想我還是要回長安住的。”
卓昭節勉強一笑:“鴻奴大了也要上京趕考,橫豎你們宅子也沒賣,都在那兒。”
“據說這次你們會把照郎和皎娘帶走?”見她興致不高,慕空蟬也打消了長談的念頭,開門見山的問。
卓昭節一怔,道:“是的,之前我大表哥才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