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沒事找事(第1/2 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孔穎達看著這四句詩,越看越生氣。能作出如此佳句之人,怎會是一個口出狂言的黃口小兒呢?
唐觀見孔穎達這副樣子,心中快慰不已,終於能讓這古板的老頭嘗嘗吃癟的滋味了,還能給李牧找點麻煩,真是一舉兩得。
「夫子?要是沒什麼大事,我就先走了?」唐觀目的已達,想要開溜。孔穎達抬頭看他一眼,道:「你的詩還沒交,明日就是最後期限,交不上來老夫還是要告訴唐尚書!」
「呃……是,夫子。」
看著唐觀走遠,孔穎達把兩首詩摺疊好,放入懷中,起身離開了弘文館。他雖然佩服李牧的詩做得好,但對李牧說詩文是小道的事情,還是耿耿於懷,在他看來,文教乃是國之根本,詩文一項,是品評學子學業的重要標準,詩文如何能是小道?如何能與鐵錘、木鋸相提並論!
唐觀本來向學之心就不定,又是個守不住秘密的,李牧的言論早晚要被他說出去,要是因此蠱惑了更多的人,對文教興盛之事絕對是大大的不利。李牧身為縣侯,孔穎達沒有資格命令他做事,但作為國子監祭酒,孔穎達還有其他的辦法。他要入宮面聖,請李世民做主,迫使李牧道歉。他相信皇帝會支援他,不會支援李牧的。
孔穎達匆匆入宮,李牧對此還一無所知。他正在工地旁的一棵大樹下烤羊腿,順帶聽宇文規匯報上午去趙國公府領錢,然後發放,再送錢、王二人去定襄的諸多事宜。李牧漫不經心地聽著,對宇文規辦的事兒並不擔心。因為他相信宇文規是一個聰明人,從連番的幾次事情中,他應該有所明悟,不會陽奉陰違。
忽然有東宮太監來找,李牧還當是李世民要問工程進度,遂止住了宇文規的話頭,讓他代替自己在此督工,然後跟著傳令的太監一起來到了東宮。
殿內,李世民正滿臉無奈。他正在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商量關於此番平定突厥之後的封賞之事,孔穎達來了。李世民讓他等,孔穎達不幹,連請三次,非得要見。李世民對這個倔老頭也是頭疼,倒不是忌憚他什麼,而是在於他的身份。他是孔子的第三十一代孫,不能輕易責罰,否則就等於打了天下讀書人的臉,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就算李世民是皇帝,也不能輕易為之。所以,孔穎達雖然官不大,但在朝中的地位卻顯得有些超然,李世民對他從來都是嘉許為主,少有責備之言。
連請三次,必然是急事。李世民不得不停止了討論,讓長孫無忌、房玄齡在偏殿等會,叫孔穎達進來。孔穎達急匆匆闖進殿中,兀自還沒消氣,一副跟誰剛乾過仗的神色,李世民見了,以為他與誰起了衝突,趕緊問情況。
孔穎達把前後事一說,李世民哭笑不得,道:「夫子啊,這種事情,值得來見朕麼?」
孔穎達肅容道:「陛下,此事關乎文教,絕非小事。逐鹿侯此等言論若傳到學子耳中,定會引起騷亂,讓廣大學子認為,詩文與木工,鐵匠是同等的,從此不用心向學,以至於文教不興,百姓愚昧……」
李世民聽得腦殼疼,趕緊打斷孔穎達的話,道:「那依你之見,該怎麼做呢?」
「請陛下把逐鹿侯請來,我要與他當面辯論。老臣相信逐鹿侯只是因為年歲尚輕,又無人點撥,對學業之事有所誤解。老臣願教化於他,若他願意,老臣也可收他做弟子,引導他向學。」
李世民看到孔穎達的樣子,知道今天不按照他說的來,這老頭絕對是沒完沒了。面對這種打不得罵不得的人,李世民也是沒招,只好讓小太監去崇仁坊找李牧過來。
李牧來得殿中,看到一個老頭,不認識。打量了兩眼,看這老頭好像還挺生氣,有些莫名其妙,向李世民施了個禮,道:「臣李牧,參見陛下,不知陛下喚臣來,所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