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第2/2 頁)
,這些推演並沒有給出什麼決定性的結論;後半則是基於新事件與新證據的推理,這一部分是徹底的前期奎因模式。
那麼,這種斷裂是因作者能力的不足而造成的嗎?恐怕不是。
《黑曜館事件》裡在介紹作為偵探役的數學家陳爝時,特別提到他的成名作是一篇關於&ldo;連續統假設&rdo;(ntuu hypothesis)的論文。&ldo;連續統假設&rdo;的真偽曾作為第一個&ldo;希爾伯特問題&rdo;困擾了數學界數十年,這個問題最終由美國數學家paul hen解決,而結論卻是爆炸性的:&ldo;連續統假設&rdo;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無法判定的,它獨立於集合論的zfc公理系統。而根據&ldo;哥德爾第一不完全定理&rdo;,任何一個包含了皮亞諾算數體系的公理系統裡都會有這樣的不可證命題。換言之,這不是zfc公理系統的缺陷,而是所有此類系統都具有的性質。
回到正題,恐怕幻想與邏輯的不可調和,也正像不可證命題的存在一樣,也應視作是推理小說自身的一種缺憾。實際上,推理小說裡對暗號、&ldo;死亡留言&rdo;和&ldo;作中作&rdo;的解讀,往往帶有一種強烈的恣意性。作者(或者說作品中的偵探)可以根據自己的方便對其進行比較隨意的解讀,其答案並不是唯一正確的,而不過是可以成立的答案中的一種而已。
反觀奎因,作為以嚴密的邏輯推演著稱的作家,奎因的作品中總能看到&ldo;窮舉&rdo;的蹤跡。透過窮舉,奎因試圖保證解答是唯一正確的。畢竟,敢於&ldo;挑戰讀者&rdo;不僅意味著有自信給出了全部線索,同時也意味著確信解答是唯一的。答案的唯一性也可以視作構造邏輯推演的一個必須追求的目標。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