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第1/3 頁)
清代的八旗兵與綠營兵均實行薪給制。月有&ldo;餉銀&rdo;,年有&ldo;歲米&rdo;,依照職級,多寡不等。百姓種莊稼,還有水旱之災、絕欠之虞,當兵則旱澇保收,故謂&ldo;種鐵桿莊稼&rdo;。&ldo;種鐵桿莊稼&rdo;的人多,兵餉即多。有清一代,在不發生戰爭的常規年份,兵餉約佔全國財政支出的一半。
如清初,全國每年財政支出凡銀2739萬兩,兵餉銀為1349萬多兩,佔全國財政支出的49%以上。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全國財政收入4854萬兩,支出凡銀3370萬兩,兵餉支出銀約為1700萬兩,兵餉佔全國財政支出的50%以上。
拿出國家一半的錢養兵,這兵還不能保衛國家,這是個大諷刺、大笑話。
每逢戰爭,軍隊還要向國家伸手。
學者統計,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王朝額外支出軍費2500萬兩白銀,而英國遠徵軍的累計軍費僅900萬兩白銀。花了大錢,仍吃敗仗,這再一次印證了清朝軍政的腐敗。中國人談鴉片戰爭,真應了一句俗話:&ldo;花錢買教訓。&rdo;
教訓還不在白白花費了金銀,戰爭、流血、失敗、賠款,這一切,都雪上加霜地摧殘著一個國家的軍心與民意。失敗是噩夢,失敗是瓦解力,失敗是傳染性病毒,在失敗的打擊下,最易於產生的共性情緒是自暴自棄,自甘沉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百年期間,中國人凡與外國對陣,幾乎每戰必敗。面對這一連串的失敗史,你在理性上幾乎無所解釋,餘下的慨嘆或許是:中國人被外國列強打怕了、打服了、打得靈魂出竅了!這時候,如果再閱讀中國文人的&ldo;武俠小說&rdo;或&ldo;歷史演義&rdo;,你會啞然失笑:
在一個尚武精神全民性失落的民族中,最廉價的自我安慰竟然是夢囈般地讚美武俠與歌頌英雄。
如果讓思想降落到地面上,讓議論針對著戰爭,我們對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朝的軍事弱勢便會有一個常識性的把握:
第一,極端化的專制皇權與無人治軍的矛盾,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皇權高於一切,皇權又不可能轉化為有效的軍權,造成&ldo;皇權&rdo;與&ldo;軍權&rdo;同時喪失。
第二,國雖有兵,兵雖有防,但清朝&ldo;國防&rdo;既無戰略思維,又無戰略準備,一旦臨戰,即無戰略運作。這種&ldo;戰略體系&rdo;的缺失,先是隱性的,後是顯性的,但不論如何,都是致命性的‐‐這正像一個半身不遂或全身癱瘓的人,既無法保護自己,更無力回擊別人。
第三,不知己,不知彼,憑想當然打仗。
第四,兵器極端落後,形不成戰鬥抗衡。
至於軍內腐敗,失於演練,將無謀略,兵無鬥志,則又在其次之其次,姑且不論。
[注釋]
1 (英)賓漢《英軍在華作戰記》第二卷p372。
2 《清史稿&iddot;仁宗本紀》,《清史稿&iddot;宣宗本紀》。
3 《清代野史大觀》卷一,《宣宗儉德》。
4 《清朝野史大觀》卷一,《狐裘不出風》,《綴補套褲》。
5 《道光實錄》。
6 《清朝文獻通考》卷33。
7 《清史稿&iddot;聖祖紀》。
8 《乾隆實錄》卷55。
9 《清史稿&iddot;時憲志》,《清史稿&iddot;南懷仁傳》。
10 《清史稿&iddot;郭世勛傳》。
第二篇:錦繡江南的&ldo;戰爭補課&rdo;